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论文--水工建筑物管理论文--水工建筑物的管理与维修论文

混凝土衬砌渠道冻胀破坏有限元分析及抗冻胀保温材料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渠道防渗抗冻胀的作用第12-13页
    1.3 国内外冻土学及冻胀理论研究状况第13-16页
        1.3.1 冻土学研究进展概况第13页
        1.3.2 冻胀理论研究进展第13-16页
    1.4 混凝土衬砌渠道冻胀破坏力学模型研究进展第16页
    1.5 混凝土衬砌渠道冻胀破坏数值模拟研究进展第16-17页
    1.6 国内外渠道防渗抗冻胀技术应用状况第17-18页
    1.7 问题的提出第18-19页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1页
        1.8.1 研究内容第19页
        1.8.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混凝土衬砌渠冻胀破坏机理、影响因素、基本特征以及防渗抗冻胀技术措施第21-35页
    2.1 混凝土衬砌渠道冻胀破坏机理概述第21-22页
    2.2 混凝土衬砌渠道冻胀破坏影响因素第22-29页
        2.2.1 渠基土质第22-25页
        2.2.2 水分条件第25-26页
        2.2.3 温度条件第26-27页
        2.2.4 受力条件第27-28页
        2.2.5 渠道走向对冻胀的影响第28-29页
    2.3 混凝土衬砌渠道冻胀破坏特征第29-31页
        2.3.1 梯形混凝土衬砌渠道冻胀破坏特征第30页
        2.3.2 弧底梯形混凝土衬砌渠道冻胀破坏特征第30页
        2.3.3 U 形混凝土衬砌渠道冻胀破坏特征第30-31页
        2.3.4 弧形坡脚梯形混凝土衬砌渠道冻胀破坏特征第31页
    2.4 混凝土衬砌渠道防渗抗冻胀技术措施第31-34页
        2.4.1 改善渠基土的温度场与湿度场第31-33页
        2.4.2 选择合理的断面形式和衬砌结构第33-34页
    2.5 渠道防渗抗冻胀新材料研究第34-35页
第三章 混凝土衬砌渠道冻胀破坏数值模拟分析第35-49页
    3.1 有限单元法第35-36页
        3.1.1 有限单元法基本思想第35页
        3.1.2 有限单元法分析基本步骤第35-36页
    3.2 混凝土衬砌渠道冻胀本构方程第36-37页
    3.3 混凝土衬砌渠道冻胀模型温度场有限元求解第37-42页
        3.3.1 热传导微分方程第37-38页
        3.3.2 单元的温度插值函数第38-39页
        3.3.3 问题在空间域的离散化第39-42页
        3.3.4 求解区域单元的整体合成第42页
    3.4 混凝土衬砌渠道应力应变有限元求解第42-48页
        3.4.1 单元位移函数第42-44页
        3.4.2 单元应变第44-45页
        3.4.3 单元应力第45页
        3.4.4 结点力与单元刚度矩阵第45-47页
        3.4.5 结点平衡方程与整体刚度矩阵第47页
        3.4.6 引入位移边界条件与单元应力求解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混凝土衬砌渠道冻胀破坏有限元实例分析第49-60页
    4.1 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 简介第49页
    4.2 ANSYS 软件分析过程第49-51页
    4.3 实例分析第51-60页
        4.3.1 渠道冻胀情况基本资料第51-52页
        4.3.2 模型材料力学参数第52-53页
        4.3.3 基本假定第53页
        4.3.4 渠道有限元模型建立第53-54页
        4.3.5 模型有限元网格划分第54-55页
        4.3.6 模型温度场计算第55页
        4.3.7 模型位移场计算第55-57页
        4.3.8 模型应力场计算第57-60页
第五章 保温材料在混凝土衬砌渠道抗冻胀中的应用研究第60-69页
    5.1 不同隔热保温材料分析对比第60-62页
    5.2 渠道在不同厚度 XPS 下的温度场分布情况第62-64页
    5.3 渠道在不同厚度 XPS 下的冻胀位移情况第64-67页
    5.4 挤塑式聚苯乙烯保温板厚度的选择第67-68页
    5.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6.1 结论第69-70页
    6.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西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下一篇:西铜高速改扩建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