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一、引言 | 第9-17页 |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2、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三)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2、研究框架 | 第15页 |
| 3、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四)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 1、本文的创新 | 第16页 |
| 2、本文的不足 | 第16-17页 |
|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渠道 | 第17-21页 |
| (一)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 | 第17页 |
| (二)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 1、货币非中性 | 第17-18页 |
| 2、流动性陷阱 | 第18页 |
| (三)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 | 第18-19页 |
| 1、调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结构,提高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 第18-19页 |
| 2、向私人信贷市场直接注入流动性 | 第19页 |
| 3、对中长期利率施加下行压力 | 第19页 |
| (四)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 第19-21页 |
| 1、利率传导渠道 | 第19-20页 |
| 2、流动性直接注入渠道 | 第20页 |
| 3、信号效应传导渠道 | 第20页 |
| 4、汇率传导渠道 | 第20-21页 |
| 三、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分析 | 第21-29页 |
| (一) 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 | 第21-23页 |
| 1、经济因素 | 第21-22页 |
| 2、非经济因素 | 第22-23页 |
| (二) 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过程 | 第23-27页 |
| 1、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2008年11月至2010年4月) | 第23-24页 |
| 2、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 | 第24-25页 |
| 3、第三、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2012年9月13日) | 第25-26页 |
| 4、正式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14年10月29日起) | 第26-27页 |
| (三) 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工具 | 第27-29页 |
| 1、资本市场上的货币政策工具 | 第27-28页 |
| 2、信用市场上的货币政策工具 | 第28-29页 |
| 四、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评价 | 第29-35页 |
| (一) 从流动性变化看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 | 第29-31页 |
| (二) 从利率水平变化看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 | 第31-32页 |
| (三) 从其他经济变量看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 | 第32-35页 |
| 五、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 | 第35-44页 |
| (一) 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 第35-38页 |
| 1、积极影响 | 第35-37页 |
| 2、消极影响 | 第37-38页 |
| (二)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第38-44页 |
| 1、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第38-40页 |
| 2、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第40-44页 |
| 六、结论及建议 | 第44-48页 |
| (一) 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 (二) 主要建议 | 第45-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