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 1.1.1 木腐真菌鉴定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1.1.2 木腐真菌纤维素酶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 木腐真菌简介 | 第10页 |
| 1.2.1 木材白腐菌 | 第10页 |
| 1.2.2 木材褐腐菌 | 第10页 |
| 1.3 木腐真菌鉴定方法 | 第10-11页 |
| 1.3.1 形态学鉴定方法 | 第11页 |
| 1.3.2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 第11页 |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1.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 2 两株木腐真菌的分离与形态学鉴定 | 第14-20页 |
| 2.1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 2.1.1 菌种来源 | 第14页 |
| 2.1.2 培养基 | 第14页 |
| 2.1.3 主要仪器 | 第14页 |
| 2.2 试验方法 | 第14-15页 |
| 2.2.1 木腐菌子实体的采集 | 第14-15页 |
| 2.2.2 木腐真菌的分离纯化 | 第15页 |
| 2.2.3 木腐真菌形态学观察方法 | 第15页 |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5-19页 |
| 2.3.1 木腐真菌的分离结果 | 第15-16页 |
| 2.3.2 木腐真菌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16-1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3 基于PCR技术对两株木腐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0-27页 |
| 3.1 | 第20页 |
| 3.1.1 试验主要试剂 | 第20页 |
| 3.1.2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 3.1.3 培养基 | 第20页 |
| 3.2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 3.2.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0-21页 |
| 3.2.2 两株木腐菌DNA纯度检测 | 第21页 |
| 3.2.3 PCR体系的建立和DNA序列扩增 | 第21页 |
| 3.2.4 琼脂糖凝胶检测分析 | 第21-22页 |
| 3.2.5 基因组DNA提取PC R扩增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22页 |
| 3.2.6 DNA测序和数据库比对 | 第22页 |
| 3.2.7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2页 |
| 3.2.8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第22-23页 |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 3.3.1 DNA扩增片段检测结果 | 第23-24页 |
| 3.3.2 菌种鉴定结果 | 第24-25页 |
| 3.3.3 系统发育树构建和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 | 第25-2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4 一株褐腐真菌纤维素酶活力分析 | 第27-34页 |
| 4.1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 4.1.1 试验主要试剂 | 第27页 |
| 4.1.2 试验仪器 | 第27-28页 |
| 4.2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 4.2.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8页 |
| 4.2.2 粗酶液的提取 | 第28页 |
| 4.2.3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28页 |
| 4.2.4 内切葡聚酶活力测定(CMCase) | 第28-29页 |
| 4.2.5 β-葡聚糖苷酶活力测定 | 第29页 |
| 4.2.6 纤维素产酶条件的优化 | 第29-30页 |
| 4.3 实验结果 | 第30-33页 |
| 4.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0-31页 |
| 4.3.2 产酶优化的结果 | 第31-3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8-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