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引言 | 第9-18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9-12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2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 第18-22页 |
| 2.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 2.1.1 旅游经济效应 | 第18页 |
| 2.1.2 耦合 | 第18页 |
| 2.1.3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 | 第18-19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 2.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 2.2.2 产业结构理论 | 第20页 |
| 2.2.3 系统学理论 | 第20-21页 |
| 2.2.4 耦合理论 | 第21-22页 |
| 3 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机理 | 第22-31页 |
| 3.1 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作用机理 | 第22-26页 |
| 3.1.1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 第22-24页 |
| 3.1.2 区域经济对旅游业的作用 | 第24-26页 |
| 3.2 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定量融合方式 | 第26-31页 |
| 3.2.1 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性 | 第26-27页 |
| 3.2.2 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 第27-28页 |
| 3.2.3 耦合度模型 | 第28页 |
| 3.2.4 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28-29页 |
| 3.2.5 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标准 | 第29-31页 |
| 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现状 | 第31-38页 |
| 4.1 自然社会概况 | 第31页 |
| 4.2 区域经济现状 | 第31-33页 |
| 4.2.1 区域经济总量 | 第31-32页 |
| 4.2.2 财政收支结构 | 第32页 |
| 4.2.3 区域产业结构 | 第32-33页 |
| 4.3 旅游业现状 | 第33-38页 |
| 4.3.1 旅游业总体发展现状 | 第33页 |
| 4.3.2 旅游资源 | 第33-35页 |
| 4.3.3 旅游收入 | 第35-38页 |
| 5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定量评价 | 第38-53页 |
| 5.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8-41页 |
| 5.1.1 指标选取 | 第38-40页 |
| 5.1.2 数据来源与标准化处理 | 第40页 |
| 5.1.3 权重确定 | 第40-41页 |
| 5.2 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41-46页 |
| 5.2.1 旅游产业系统综合评价值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值 | 第42-43页 |
| 5.2.2 耦合度 | 第43-44页 |
| 5.2.3 耦合协调度 | 第44-46页 |
| 5.3 蓝色经济区六地市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46-51页 |
| 5.3.1 六地市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第46-47页 |
| 5.3.2 耦合协调度 | 第47-51页 |
| 5.4 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特征 | 第51-53页 |
| 6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对策 | 第53-57页 |
| 6.1 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机制 | 第53-54页 |
| 6.2 强化旅游增长极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综合发展 | 第54页 |
| 6.3 重视品牌建设,形成差异化发展道路 | 第54-55页 |
| 6.4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 第55-56页 |
| 6.5 加强旅游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56-57页 |
| 7 结语与展望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