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发明专利申请"充分公开"概述 | 第11-14页 |
一、"充分公开"的含义 | 第11页 |
二、创设"充分公开"法律制度的目的 | 第11-13页 |
三、违反"充分公开"规定的法律后果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我国"充分公开"法律制度及现状 | 第14-27页 |
一、我国"充分公开"法律制度的具体规定 | 第14-19页 |
(一) 对"清楚"的解释 | 第14-15页 |
(二) 对"完整"的解释 | 第15页 |
(三) 对"能够实现"的解释 | 第15-16页 |
(四) 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的解释 | 第16-17页 |
(五) 关于"所述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 | 第17-18页 |
(六) 关于"引证文件" | 第18页 |
(七) 关于"充分公开"中的举证责任 | 第18-19页 |
二、我国"充分公开"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7页 |
(一) 对"充分公开"判断客体的规定不符合立法本意 | 第19页 |
(二) "本领域技术人员"和"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的定义不明确 | 第19-22页 |
(三) 未明确"充分公开"判断方法和考虑因素 | 第22-23页 |
(四) 有关"引证文件"的规定不完善 | 第23-24页 |
(五) 对"说明书中应当描述的内容"的规定不合理 | 第24-25页 |
(六) 缺少对"充分公开中举证责任"的详细规定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美、欧、日对"充分公开"的规定 | 第27-37页 |
一、美国"充分公开"的规定 | 第27-29页 |
(一) "充分公开"的判断客体 | 第27页 |
(二) 关于"说明书中必须详细描述的内容" | 第27-28页 |
(三) 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解释 | 第28页 |
(四) "能够实现"的判断方法和考虑因素 | 第28-29页 |
(五) "充分公开"中的举证责任 | 第29页 |
二、欧洲"充分公开"的规定 | 第29-34页 |
(一) "充分公开"的判断客体 | 第29-30页 |
(二) 关于"说明书中必须详细描述的内容" | 第30页 |
(三) 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解释 | 第30-31页 |
(四) 关于"普通技术知识" | 第31页 |
(五) "能够实现"的判断方法和考虑因素 | 第31-32页 |
(六) 关于"引证文件" | 第32-33页 |
(七) "充分公开"中的举证责任 | 第33-34页 |
三、日本"充分公开"的规定 | 第34-37页 |
(一) "充分公开"的判断客体 | 第34页 |
(二) 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解释 | 第34-35页 |
(三) 关于"普通技术知识" | 第35页 |
(四) "能够实现"的判断方法和考虑因素 | 第35页 |
(五) 提出反对意见时的举证责任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充分公开"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37-51页 |
一、美、欧、日与我国"充分公开"制度的比较和借鉴意义 | 第37-45页 |
(一) 关于"充分公开"的判断客体 | 第37页 |
(二) 关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 第37-38页 |
(三) 关于"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 | 第38-39页 |
(四) 关于"充分公开"的判断方法和考虑因素 | 第39-40页 |
(五) 关于"引证文件" | 第40-43页 |
(六) 关于"说明书中必须详细描述的内容" | 第43页 |
(七) 关于"充分公开"的举证责任 | 第43-45页 |
二、对《专利法》和《审查指南》的具体修改建议 | 第45-51页 |
(一) 明确"充分公开"的审查对象是要求保护的发明 | 第46页 |
(二) 明确不同实质性要件审查中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含义 | 第46-47页 |
(三) 明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的含义和判断原则 | 第47页 |
(四) 规定"充分公开"的判断方法和考虑因素 | 第47-48页 |
(五) 完善"充分公开"与"引证文件"的关系 | 第48-49页 |
(六) 明确"说明书中必须详细描述的内容" | 第49页 |
(七) 明确"充分公开"审查中的举证责任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