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构网络宏电路树构建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宏电路树的网络架构、逻辑模型及构建策略 | 第17-23页 |
2.1 宏电路树相关概念 | 第17-21页 |
2.1.1 宏电路树 | 第17页 |
2.1.2 几个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2.1.3 网络架构 | 第18-19页 |
2.1.4 逻辑模型 | 第19-21页 |
2.2 构建策略 | 第21-22页 |
2.2.1 流量策略 | 第21页 |
2.2.2 带宽浪费策略 | 第21-22页 |
2.2.3 最大化匹配策略 | 第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宏电路树的构建、调整与删除 | 第23-31页 |
3.1 MPLS与MPLS组播简介 | 第23页 |
3.2 宏电路树构建 | 第23-28页 |
3.2.1 宏电路树功能结构模型 | 第23-24页 |
3.2.2 宏电路树的构建 | 第24-27页 |
3.2.3 宏电路树与MPLS的异同 | 第27-28页 |
3.4 宏电路树的调整与删除 | 第28页 |
3.5 实验分析 | 第28-3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宏电路树的组播聚合算法研究 | 第31-40页 |
4.1 构建算法 | 第31-33页 |
4.2 动态调整算法 | 第33页 |
4.3 算法分析 | 第33-34页 |
4.3.1 算法特性 | 第33-34页 |
4.3.2 性能分析 | 第34页 |
4.4 组-树匹配算法 | 第34-36页 |
4.4.1 聚合组播 | 第34-36页 |
4.5 宏电路树组-树匹配算法 | 第36页 |
4.6 两种算法的比较 | 第36-3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宏电路树协议设计 | 第40-49页 |
5.1 宏电路树功能结构 | 第40-41页 |
5.2 管理层面功能实现 | 第41-42页 |
5.3 控制层面功能实现 | 第42-44页 |
5.4 数据层面功能实现 | 第44-46页 |
5.5 标签交换机制 | 第46-4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49页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作者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