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6-11页 |
一、引言 | 第11-15页 |
1 疱疹病毒UL19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1 疱疹病毒UL19基因 | 第11页 |
1.2 编码蛋白VP5 | 第11-12页 |
1.3 疱疹病毒VP5蛋白的功能 | 第12-13页 |
1.4 VP5蛋白与其他衣壳蛋白的作用 | 第13-14页 |
1.5 展望 | 第14页 |
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二、试验研究 | 第15-46页 |
1 材料 | 第15-18页 |
1.1 参考菌株 | 第15-16页 |
1.2 载体与实验动物 | 第16页 |
1.3 相关试剂 | 第16页 |
1.4 实验器材 | 第16页 |
1.5 溶液配制 | 第16-18页 |
1.5.1 培养鸭胚成纤维细胞(DEF)相关溶液 | 第16-17页 |
1.5.2 培养细菌用培养基/液 | 第17页 |
1.5.3 琼脂糖凝胶电泳所用溶液 | 第17页 |
1.5.4 亲和层析相关溶液 | 第17页 |
1.5.5 弗氏不完全佐剂 | 第17-18页 |
1.6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页 |
2 方法 | 第18-28页 |
2.1 主要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和网站 | 第18页 |
2.2 DPV基因组模板的提取 | 第18-19页 |
2.2.1 鸭胚成纤维细胞(DEF)的制备 | 第18页 |
2.2.2 病毒的培养 | 第18页 |
2.2.3 DPV-CHv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8-19页 |
2.3 DPV UL19全基因与分段基因的扩增及鉴定 | 第19页 |
2.3.1 PCR引物设计 | 第19页 |
2.3.2 UL19全基因与分段基因的PCR扩增 | 第19页 |
2.3.3 PCR产物回收 | 第19页 |
2.4 DPV UL19全基因与分段基因的T克隆 | 第19-21页 |
2.4.1 UL19分段基因的T克隆 | 第20页 |
2.4.2 连接体系转化 | 第20页 |
2.4.3 转化菌落的鉴定和筛选 | 第20页 |
2.4.4 质粒的提取 | 第20页 |
2.4.5 酶切鉴定 | 第20-21页 |
2.5 DPV UL19全基因与分段基因的亚克隆及鉴定 | 第21页 |
2.5.1 重组质粒pUC118-2/UL19全基因、pMD19-T/UL19分段基因及表达载体pET32a(+)、pGEX-4T-1的提取、酶切与回收 | 第21页 |
2.5.2 连接回收产物,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UL19全基因、pET32a(+)/UL19全基因、pET32a(+)/UL19分段基因 | 第21页 |
2.5.3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 | 第21页 |
2.5.4 重组表达质粒的筛选及鉴定 | 第21页 |
2.6 DPV UL19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及鉴定 | 第21-23页 |
2.6.1 菌种保存及诱导表达 | 第21-22页 |
2.6.2 表达产物SDS-PAGE检测 | 第22页 |
2.6.3 重组表达蛋白的免疫印迹 | 第22-23页 |
2.7 重组质粒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23-24页 |
2.7.1 诱导剂IPTG浓度的优化 | 第23页 |
2.7.2 诱导时间的优化 | 第23页 |
2.7.3 诱导温度的优化 | 第23-24页 |
2.8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24-26页 |
2.8.1 诱导菌的裂解 | 第24页 |
2.8.2 重组表达蛋白在宿主菌中的存在形式 | 第24页 |
2.8.3 表达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24-25页 |
2.8.4 不溶成分分析 | 第25-26页 |
2.9 兔抗DPV UL19分段基因(E、F、G)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6-28页 |
2.9.1 免疫准备 | 第26页 |
2.9.2 免疫程序 | 第26-27页 |
2.9.3 琼扩测定效价 | 第27页 |
2.9.4 颈动脉放血 | 第27页 |
2.9.5 血清的分离 | 第27-28页 |
3 结果 | 第28-43页 |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8-37页 |
3.1.1 DPV UL19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28-30页 |
3.1.2 DPV UL19基因编码的氨基酸翻译 | 第30页 |
3.1.3 DPV UL19编码蛋白组分分析 | 第30页 |
3.1.4 氨基酸序列比对 | 第30-32页 |
3.1.5 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32-33页 |
3.1.6 信号肽切割位点预测 | 第33页 |
3.1.7 跨膜区预测 | 第33-34页 |
3.1.8 疏水性分析 | 第34页 |
3.1.9 抗原性分析 | 第34-35页 |
3.1.10 功能位点预测 | 第35页 |
3.1.11 二级结构预测 | 第35-36页 |
3.1.12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36-37页 |
3.1.13 三级结构预测 | 第37页 |
3.2 DPV UL19全基因与分段基因的扩增及鉴定 | 第37-39页 |
3.3 UL19全基因与分段基因的T克隆 | 第39页 |
3.4 UL19全基因与分段基因的亚克隆及鉴定 | 第39-40页 |
3.5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及鉴定 | 第40-41页 |
3.6 重组蛋白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41-42页 |
3.7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42页 |
3.8 重组蛋白的抗体制备及其效价测定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6页 |
4.1 DPV UL19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3-44页 |
4.2 DPV UL19全基因的PCR扩增及亚克隆 | 第44页 |
4.3 UL19全基因及分段基因的诱导表达 | 第44-45页 |
4.4 UL19分段基因的蛋白纯化及抗体制备 | 第45-46页 |
三、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