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2-28页 |
1.1 附睾简介 | 第12-13页 |
1.1.1 附睾的结构和功能 | 第12页 |
1.1.2 附睾细胞类型及功能 | 第12-13页 |
1.1.3 附睾基因区域特异性表达特征 | 第13页 |
1.2 附睾对精子成熟的作用 | 第13-14页 |
1.2.1 精子的成熟与结构变化 | 第13-14页 |
1.2.2 精子质膜及表面蛋白的改变 | 第14页 |
1.2.3 精子运动能力的获得 | 第14页 |
1.3 β-防御素结构和功能 | 第14-20页 |
1.3.1 β-防御素基因结构 | 第14-16页 |
1.3.2 β-防御素表达调节 | 第16-17页 |
1.3.3 β-防御素功能多样化 | 第17-20页 |
1.4 精子糖萼 | 第20-22页 |
1.4.1 精子糖萼的结构和成熟 | 第20-21页 |
1.4.2 精子糖萼的功能 | 第21-22页 |
1.5 凝集素芯片 | 第22-28页 |
1.5.1 凝集素及凝集素芯片技术 | 第23-26页 |
1.5.2 凝集素芯片分析活细胞表面糖谱 | 第26-27页 |
1.5.3 凝集素芯片分析临床样本中的糖结构 | 第27-28页 |
第2章 凝集素芯片技术检测发生DEFB126微缺失的人精子表面凝集素结合谱变化 | 第28-54页 |
2.1 引言 | 第28-30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30-33页 |
2.2.1 材料和试剂 | 第30-31页 |
2.2.2 芯片点制 | 第31页 |
2.2.3 精子细胞与凝集素芯片的孵育 | 第31-32页 |
2.2.4 精子样品的收集和制备 | 第32页 |
2.2.5 qPCR鉴定精子DEFB126(rs140685149)基因型 | 第32-33页 |
2.2.6 荧光显微镜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 | 第33页 |
2.2.7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51页 |
2.3.1 凝集素芯片的制备 | 第33-37页 |
2.3.2 凝集素芯片捕获精子方法的建立 | 第37-41页 |
2.3.3 人精子表面凝集素结合谱 | 第41-43页 |
2.3.4 DEFB126基因信息简介 | 第43-47页 |
2.3.5 DEFB126基因移码突变后精子表面凝集素结合谱的差异 | 第47-49页 |
2.3.6 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验证DEFB126基因移码突变后凝集素结合的差异 | 第49-50页 |
2.3.7 单盲验证 | 第50-51页 |
2.4 小结与展望 | 第51-54页 |
第3章 大鼠附睾特异性Defb42基因功能的探索以及蛋白活性的研究 | 第54-69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55-60页 |
3.2.1 实验动物 | 第55页 |
3.2.2 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 | 第55-56页 |
3.2.3 精子结合 | 第56-57页 |
3.2.4 RNAi靶点选择和载体构建 | 第57-58页 |
3.2.5 Lentivirus病毒包装 | 第58页 |
3.2.6 大鼠附睾内的RNAi | 第58页 |
3.2.7 RT-PCR | 第58-59页 |
3.2.8 细胞培养和转染 | 第59页 |
3.2.9 抗菌活力检测 | 第59-6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7页 |
3.3.1 大鼠Defb42蛋白与精子结合 | 第60-61页 |
3.3.2 大鼠Defb42基因的RNAi靶位点的筛选以及病毒包装 | 第61-62页 |
3.3.3 大鼠Defb42的表达与炎症因子表达呈负相关关系 | 第62-65页 |
3.3.4 大鼠Defb42蛋白表达以及抗菌活力的测定 | 第65-67页 |
3.4 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人β-防御素6(DEFB106)可溶性表达与纯化及性质研究 | 第69-80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4.2.1 质粒和菌株 | 第69页 |
4.2.2 人组织芯片和附睾组织切片 | 第69页 |
4.2.3 表达载体构建 | 第69页 |
4.2.4 蛋白表达纯化和pH切割条件的优化 | 第69-70页 |
4.2.5 质谱和圆二色谱测定 | 第70页 |
4.2.6 抗菌活力测定 | 第70页 |
4.2.7 肝素和脂多糖结合活力测定 | 第70-71页 |
4.2.8 免疫组织化学 | 第7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9页 |
4.3.1 DEFB106基因简介 | 第71-73页 |
4.3.2 DEFB106的表达与纯化 | 第73-75页 |
4.3.3 DEFB106结构和分子量鉴定 | 第75-76页 |
4.3.4 DEFB106抗菌活性的检测 | 第76页 |
4.3.5 DEFB106与肝素(heparin)和脂多糖(LPS)的相互作用 | 第76-77页 |
4.3.6 DEFB106的组织定位 | 第77-79页 |
4.4 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