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瑞安市“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调研分析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4页
    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2 选题目的与意义第11-13页
        2.1 为政府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提供依据第12页
        2.2 为学术界提供理论参考第12页
        2.3 为“大学生村官”自身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第12-13页
    3 研究涉及的相关概论第13-17页
        3.1 “大学生村官”的概念第13页
        3.2 “大学生村官”计划相关理论第13-14页
        3.3 “大学生村官”计划简要历程第14-15页
            3.3.1 自发探索阶段第14-15页
            3.3.2 引导推广阶段第15页
            3.3.3 长效发展阶段第15页
        3.4 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性分析第15-17页
    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7-21页
        4.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7-18页
        4.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8-21页
    5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21-24页
        5.1 研究对象第21页
        5.2 研究方法第21-24页
            5.2.1 文献研究法第21页
            5.2.2 问卷调查法第21-22页
            5.2.3 深度访谈法第22页
            5.2.4 比较研究法第22页
            5.2.5 典型案例分析法第22-24页
第二章 瑞安市“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第24-38页
    1 瑞安市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积极意义第24-26页
        1.1 得到社会各界认同第24-25页
        1.2 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管理队伍的活力第25页
        1.3 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力量第25页
        1.4 为培养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第25-26页
    2. 瑞安市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存在的问题第26-35页
        2.1 数量激增质量受到影响第26-27页
        2.2 流失率明显提高第27-28页
        2.3 地区不同享受到的待遇也不同第28-29页
        2.4 瑞安市“大学生村官”自身感受方面第29-35页
            2.4.1 主要工作更像是“打杂”,专业知识应用不到第29-31页
            2.4.2 工资待遇低第31-32页
            2.4.3 不受重视第32-33页
            2.4.4 合同期满后无出路第33-34页
            2.4.5 培训单调第34页
            2.4.6 创业有障碍第34-35页
            2.4.7 再就业保障不够第35页
    3. 典型案例第35-38页
        3.1 一场副科考试,“大学生村官”变身街道副主任第35-36页
        3.2 孙某成为瑞安市首位进入村党支部的“大学生村官”第36-38页
第三章 瑞安市“大学生村官”发展问题的分析及建议第38-44页
    1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8-40页
        1.1 瑞安市农村环境的影响第38页
        1.2 村干部和村民政治文化素质较低增加“大学生村官”工作难度第38-39页
        1.3 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支持不足第39页
        1.4 “大学生村官”政策和制度还不完善第39-40页
        1.5 “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有待提升第40页
    2 瑞安市做好“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建议第40-44页
        2.1 完善管理体制,规范“大学生村官”队伍第40-41页
            2.1.1 严把选聘关第40-41页
            2.1.2 严把分配关第41页
            2.1.3 严把培训关第41页
            2.1.4 严把考核关第41页
        2.2 落实激励政策,使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第41-42页
            2.2.1 下得去第41页
            2.2.2 待得住第41-42页
            2.2.3 干得好第42页
            2.2.4 流得动第42页
        2.3 建立积极的社会舆论氛围第42页
        2.4 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完善自我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8页
致谢第48-50页
附录第50-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解析--以瑞安市马屿镇江浦社区为例
下一篇:新昌县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