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青少年非主流行为的理论意蕴 | 第17-32页 |
2.1 非主流 | 第17-20页 |
2.1.1“非主流”的涵义 | 第17-19页 |
2.1.2 多维度的“非主流” | 第19-20页 |
2.2 非主流行为 | 第20-27页 |
2.2.1 非主流学习行为 | 第21-23页 |
2.2.2 非主流生活行为 | 第23-25页 |
2.2.3 非主流交往行为 | 第25-27页 |
2.3 非主流行为的特征 | 第27-32页 |
2.3.1 非主流行为的社会结构特征 | 第27-28页 |
2.3.2 非主流行为的文化流动特征 | 第28-29页 |
2.3.3 非主流行为的价值取向特征 | 第29-30页 |
2.3.4 非主流行为的文学美学特征 | 第30-32页 |
第3章 青少年非主流行为现状调查 | 第32-42页 |
3.1 青少年非主流行为现状调查概况 | 第32-33页 |
3.1.1 调查方法 | 第32页 |
3.1.2 调查概况 | 第32-33页 |
3.2 青少年非主流行为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第33-42页 |
3.2.1 青少年非主流行为的认知调查 | 第33-34页 |
3.2.2 青少年非主流行为的表现调查 | 第34-40页 |
3.2.3 青少年非主流行为现状分析 | 第40-42页 |
第4章 青少年非主流行为流行的原因及影响 | 第42-51页 |
4.1 流行的原因 | 第42-46页 |
4.1.1 社会原因 | 第42-43页 |
4.1.2 自身原因 | 第43-45页 |
4.1.3 文化原因 | 第45-46页 |
4.2 积极影响 | 第46-48页 |
4.2.1 提高青少年的探索欲望 | 第46-47页 |
4.2.2 扩宽青少年的知识视野 | 第47页 |
4.2.3 增强青少年的创新自信 | 第47-48页 |
4.3 消极影响 | 第48-51页 |
4.3.1 对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 | 第48-49页 |
4.3.2 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 第49页 |
4.3.3 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冲击 | 第49-51页 |
第5章 青少年非主流行为的教育引导 | 第51-59页 |
5.1 唱响主旋律,增强主流文化引导力 | 第51-53页 |
5.1.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和引导校园文化 | 第51-52页 |
5.1.2 用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传递主流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 | 第52-53页 |
5.1.3 用健康向上的榜样彰显主流的示范作用 | 第53页 |
5.2 巩固主渠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核心作用 | 第53-56页 |
5.2.1 坚持心灵启发与教学创新相结合 | 第54-55页 |
5.2.2 坚持主体作用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第55-56页 |
5.2.3 坚持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相结合 | 第56页 |
5.3 凝聚多股力量,形成教育引导合力 | 第56-59页 |
5.3.1 联动社会开展实践 | 第56-57页 |
5.3.2 提升家庭教育作用 | 第57-58页 |
5.3.3 完善网络教育机制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