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式起重机功率匹配及仿真分析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6页 |
| 1.1.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2 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16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起重机典型工况功率分析 | 第18-45页 |
| 2.1 履带式起重机结构及驱动方式分析 | 第18-21页 |
| 2.1.1 履带式起重机的组成 | 第18-19页 |
| 2.1.2 履带式起重机驱动方式 | 第19-21页 |
| 2.2 发动机功率与各工作机构功率分析 | 第21-41页 |
| 2.2.1 发动机功率的选取 | 第21-22页 |
| 2.2.2 履带式起重机工作机构功率分析 | 第22-41页 |
| 2.3 履带式起重机最佳运动参数的确定 | 第41-4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3章 发动机与液压泵的匹配 | 第45-58页 |
| 3.1 发动机特性分析 | 第45-47页 |
| 3.2 发动机与闭式液压泵的匹配分析 | 第47-49页 |
| 3.2.1 发动机与液压泵驱动功率的匹配 | 第47-48页 |
| 3.2.2 发动机与液压泵驱动扭矩的匹配 | 第48-49页 |
| 3.3 发动机最佳工作模式的确定及匹配模型 | 第49-53页 |
| 3.3.1 发动机最佳工作点确定 | 第49-51页 |
| 3.3.2 发动机与液压泵匹配模型 | 第51-53页 |
| 3.4 发动机与液压泵匹配的实现 | 第53-56页 |
| 3.4.1 发动机恒功率控制与泵功率匹配的实现 | 第53-54页 |
| 3.4.2 发动机变功率与泵功率匹配的实现 | 第54-55页 |
| 3.4.3 带功率调节控制泵的恒功率控制 | 第55-5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4章 发动机特性曲线拟合 | 第58-68页 |
| 4.1 发动机外特性曲线拟合 | 第58-65页 |
| 4.1.1 发动机特性曲线多项式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58-62页 |
| 4.1.2 多项式拟合方程合理幂次的确定 | 第62-65页 |
| 4.2 发动机万有特性曲线拟合 | 第65-67页 |
| 4.2.1 发动机万有特性曲线的数学建模 | 第65-66页 |
| 4.2.2 发动机万有特性曲线的绘制 | 第66-67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5章 履带式起重机动力系统软件的开发 | 第68-77页 |
| 5.1 软件系统的开发平台 | 第68-69页 |
| 5.2 履带式起重机动力系统分析软件功能设计 | 第69-77页 |
| 5.2.1 软件功能 | 第69页 |
| 5.2.2 履带式起重机动力系统分析软件系统分析 | 第69-70页 |
| 5.2.3 软件整体框架 | 第70-77页 |
| 第6章 履带式起重机SIMULINK仿真分析 | 第77-96页 |
| 6.1 履带式起重机动力系统的选型 | 第78-82页 |
| 6.1.1 发动机功率的选取 | 第78-79页 |
| 6.1.2 液压马达与液压泵的选取 | 第79-82页 |
| 6.2 履带式起重机内燃机—液压动力系统仿真建模 | 第82-90页 |
| 6.2.1 发动机稳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82-86页 |
| 6.2.2 发动机动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86-87页 |
| 6.2.3 发动机油耗模型的建立 | 第87-88页 |
| 6.2.4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模型建立 | 第88-90页 |
| 6.2.5 操作人员模块 | 第90页 |
| 6.2.6 动力传动系统仿真系统 | 第90页 |
| 6.3 履带式起重机起升工况仿真分析 | 第90-94页 |
| 6.3.1 基本臂最大额定载荷起升工况仿真分析 | 第91-93页 |
| 6.3.2 基本臂中等载荷起升工况仿真分析 | 第93-94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 7.1 结论 | 第96页 |
| 7.2 展望 | 第96-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