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西—昌德气田营城组、登娄库组沉积相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选题目的 | 第10页 |
| 1.2.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 第11-12页 |
| 1.3.2 沉积相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1.6 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1页 |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1页 |
| 2.1.1 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 2.1.2 构造演化 | 第17-19页 |
| 2.1.3 地层特征 | 第19-21页 |
| 第3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 第21-34页 |
| 3.1 层序界面类型及识别标志 | 第21-22页 |
| 3.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及各级层序基本特征 | 第22-27页 |
| 3.2.1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第22-23页 |
| 3.2.2 层序基本特征 | 第23-25页 |
| 3.2.3 对比依据 | 第25-26页 |
| 3.2.4 标志层 | 第26-27页 |
| 3.3 层序地层格架 | 第27-34页 |
| 第4章 物源分析 | 第34-42页 |
| 4.1 重矿物分析 | 第34-36页 |
| 4.1.1 K1YC4重矿物分析 | 第34-35页 |
| 4.1.2 K1D2重矿物分析 | 第35页 |
| 4.1.3 K1D3重矿物分析 | 第35页 |
| 4.1.4 K1D4重矿物分析 | 第35-36页 |
| 4.2 碎屑组分分析 | 第36-39页 |
| 4.2.1 K1YC4碎屑成分分析 | 第36-37页 |
| 4.2.2 K1D2碎屑组分分析 | 第37-38页 |
| 4.2.3 K1D3碎屑组分分析 | 第38页 |
| 4.2.4 K1D4碎屑组分分析 | 第38-39页 |
| 4.3 物源刻画 | 第39-42页 |
| 4.3.1 K1YC4物源刻画 | 第39-40页 |
| 4.3.2 K1D2物源刻画 | 第40-41页 |
| 4.3.3 K1D3物源刻画 | 第41页 |
| 4.3.4 K1D4物源刻画 | 第41-42页 |
| 第5章 沉积相研究 | 第42-76页 |
| 5.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42-59页 |
| 5.1.1 火山岩相 | 第43-46页 |
| 5.1.2 扇三角洲 | 第46-51页 |
| 5.1.3 湖泊相 | 第51-52页 |
| 5.1.4 辫状河 | 第52-55页 |
| 5.1.5 曲流河 | 第55-59页 |
| 5.2 沉积演化 | 第59-76页 |
| 5.2.1 单井剖面沉积相分析 | 第59-63页 |
| 5.2.2 连井剖面沉积相分析 | 第63-67页 |
| 5.2.3 平面相展布特征 | 第67-74页 |
| 5.2.4 沉积构造演化特征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导师简介 | 第83-84页 |
| 作者简介 | 第84-8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