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大规模多天线信道测量及建模国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大规模多天线信道测量及建模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信道测量与建模的意义 | 第15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大规模多天线信道及其相关理论 | 第19-25页 |
2.1 大规模多天线系统模型 | 第19-20页 |
2.2 大规模多天线信道分析 | 第20-21页 |
2.3 大规模多天线信道模型 | 第21-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大规模多天线信道测量以及数据提取 | 第25-35页 |
3.1 测量设备描述 | 第25-27页 |
3.2 测量场景的描述 | 第27-28页 |
3.3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第28-33页 |
3.3.1 原始数据的采集 | 第28-29页 |
3.3.2 原始数据的预处理[48] | 第29-30页 |
3.3.3 虚拟拼接处理 | 第30-31页 |
3.3.4 信道参数提取 | 第31-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大规模多天线虚拟测量的验证 | 第35-43页 |
4.1 虚拟测量的原因 | 第35页 |
4.2 虚拟测量的验证 | 第35-41页 |
4.2.1 时延域验证与分析 | 第36-38页 |
4.2.2 空间域验证与分析 | 第38-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大规模多天线信道特性分析 | 第43-57页 |
5.1 时域特性分析 | 第43-47页 |
5.1.1 时间色散参数 | 第43-44页 |
5.1.2 时延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5.2 空间特性分析 | 第47-51页 |
5.2.1 角度色散参数 | 第47-48页 |
5.2.2 空域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5.3 信道容量分析 | 第51-54页 |
5.3.1 MIMO信道容量 | 第52页 |
5.3.2 信道容量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5.4 特征值分析 | 第54-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6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7-58页 |
6.2 论文后续工作及展望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