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数值模式发展概论 | 第9-10页 |
·加入雷达资料改变初始场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雷达资料改变初始场应用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WRFV3.0模式系统介绍 | 第13-21页 |
·WRF数值模式特点简介 | 第13-15页 |
·ARW的程序结构介绍 | 第15-17页 |
·ARW模式结构设计 | 第15-16页 |
·垂直坐标和变量 | 第16-17页 |
·模式物理过程及参数化 | 第17-21页 |
·辐射过程参数化 | 第17-18页 |
·微物理过程 | 第18-19页 |
·积云对流方案 | 第19页 |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 第19-20页 |
·陆面过程参数化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雷达资料预处理 | 第21-25页 |
·雷达资料简介 | 第21页 |
·雷达资料预处理和质量控制 | 第21-22页 |
·等高平面位置显示(CAPPI)相关计算 | 第22-25页 |
·径向和方位上的垂直和水平线性内插 | 第23页 |
·程序设计 | 第23-25页 |
第四章 雷达反射率因子与模式的关系 | 第25-30页 |
·将雷达回波强度转化成雨水混合比加入模式 | 第25-26页 |
·WRF模式接口问题 | 第26-27页 |
·数据准备 | 第27-30页 |
·反射率因子数据 | 第27页 |
·NECP FNL全球分析资料 | 第27-30页 |
第五章 2009年6月14日飑线过程的数值试验 | 第30-44页 |
·引言 | 第30-31页 |
·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 第31页 |
·天气背景 | 第31-33页 |
·不稳定能量分析 | 第33-36页 |
·假相当位温 | 第33页 |
·对流有效位能 | 第33-34页 |
·其它对流指数 | 第34页 |
·不稳定指数对比分析 | 第34-35页 |
·大气位温和风的垂直结构分布 | 第35-36页 |
·大气对流层上空低温分析 | 第36页 |
·基于1°×1°的NCEP资料客观分析 | 第36-37页 |
·水汽条件分析 | 第36-37页 |
·边界层辐合上升运动 | 第37页 |
·飑线天气过程的卫星云图特征 | 第37-38页 |
·飑线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 | 第38-41页 |
·CR回波演变分析 | 第38-39页 |
·华东雷达拼图分析 | 第39页 |
·中尺度径向辐合 | 第39-40页 |
·风廓线分析 | 第40页 |
·垂直液态含水量(VIL) | 第40-41页 |
·数值模拟 | 第41-44页 |
·物理方案 | 第42页 |
·飑线的演变过程模拟 | 第42-43页 |
·模拟降水场与实况的对比 | 第43-44页 |
第六章 2009年6月14日飑线过程间接同化的数值试验 | 第44-46页 |
·降水量预报场分析 | 第44页 |
·模拟涡度场分析 | 第44-45页 |
·雷达回波分析 | 第45-4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6-48页 |
·主要结论 | 第46-47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47页 |
·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论文附图 | 第55-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