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则礼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0页 |
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2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3 研究内容 | 第9页 |
4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1章 吴则礼的生平事迹与交游 | 第10-33页 |
1.1 生平事迹考 | 第10-18页 |
1.2 交游考 | 第18-33页 |
第2章 吴则礼的诗歌题材与主要特征 | 第33-59页 |
2.1 写景咏物诗 | 第33-39页 |
2.1.1 咏物诗 | 第33-37页 |
2.1.2 写景诗 | 第37-39页 |
2.2 酬唱赠答诗 | 第39-44页 |
2.2.1 与亲属之酬唱赠答 | 第39-41页 |
2.2.2 与友人之酬唱赠答 | 第41-42页 |
2.2.3 与僧侣之酬唱赠答 | 第42-44页 |
2.3 纪游诗 | 第44-49页 |
2.3.1 展现自然山水 | 第44-46页 |
2.3.2 抒发行旅之苦 | 第46页 |
2.3.3 寄托亲友之思 | 第46-49页 |
2.4 吴则礼诗歌的主要特征 | 第49-59页 |
2.4.1 要须以铁为脊梁,才可提渠示诸方 | 第49-52页 |
2.4.2 莫道侬诗太愁绝,半世全凭毛颖脱 | 第52-55页 |
2.4.3 溪深涨渌浮画栋,雨余山色虚无中 | 第55-59页 |
第3章 吴则礼词与文以及各种文体之关系 | 第59-79页 |
3.1 吴则礼的词 | 第59-67页 |
3.1.1 祝寿寄赠词 | 第59-62页 |
3.1.2 写景咏物词 | 第62-64页 |
3.1.3 言志抒怀词 | 第64-67页 |
3.2 吴则礼的韵文与散文 | 第67-72页 |
3.2.1 吴则礼的韵文 | 第67-69页 |
3.2.2 吴则礼的散文 | 第69-72页 |
3.3 吴则礼各种文体之关系 | 第72-79页 |
3.3.1 以文为诗 | 第72-74页 |
3.3.2 以诗为词 | 第74-76页 |
3.3.3 “以文为骈”和“以骈入散” | 第76-79页 |
第4章 创作成因 | 第79-92页 |
4.1 生平经历与志趣爱好之影响 | 第79-83页 |
4.1.1 生平经历对文学的影响 | 第79-81页 |
4.1.2 志趣爱好对文学的影响 | 第81-83页 |
4.2 文学环境与家学渊源之影响 | 第83-88页 |
4.2.1 文学环境的影响 | 第83-86页 |
4.2.2 家学渊源的影响 | 第86-88页 |
4.3 宗教文化与隐逸思想之影响 | 第88-92页 |
4.3.1 宗教文化的影响 | 第88-90页 |
4.3.2 隐逸生活的影响 | 第90-92页 |
结语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后记 | 第97-98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