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猪链球菌2型:5型弱毒株交叉保护性与类Ⅳ型分泌系统在致病中的作用机制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5-48页
    一、猪链球菌疫苗研究进展第16-26页
        1 猪链球菌概况第16-21页
            1.1 病原学第16-17页
            1.2 流行特征第17-20页
            1.3 防治措施第20-21页
        2 猪链球菌疫苗开发研究进展第21-26页
            2.1 灭活苗第21-22页
            2.2 活疫苗第22-24页
            2.3 亚单位苗第24-26页
    二、猪链球菌毒力因子与致病机制研究进展第26-47页
        1 猪链球菌毒力因子第26-37页
            1.1 分泌性毒力因子第27-30页
            1.2 细菌表面毒力因子第30-34页
            1.3 代谢与调控型毒力元件第34-37页
            1.4 其它毒力因子第37页
        2 猪链球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第37-42页
            2.1 黏附与侵袭作用第37-39页
            2.2 增殖与免疫逃避第39-41页
            2.3 脑膜炎第41-42页
        3 猪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第42-47页
            3.1 猪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发现第42-43页
            3.2 猪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感染菌株特征第43-45页
            3.3 猪链球菌类Ⅳ型分泌系统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第45-47页
    三、本研究拟探索的科学问题第47-48页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第48-122页
    第一章 猪链球菌弱毒株筛选与交叉免疫保护作用第49-72页
        1 引言第49-51页
        2 技术路线第51页
        3 材料与方法第51-60页
            3.1 试验材料第51-52页
            3.2 试验方法第52-60页
                3.2.1 非2型猪链球菌分离鉴定第52-53页
                3.2.2 高黏附力非2型猪链球菌菌株筛选第53页
                3.2.3 高黏附力非2型菌株表型分析第53-56页
                3.2.4 高黏附力非2型菌株致病性分析第56-57页
                3.2.5 交叉免疫保护性试验第57-58页
                3.2.6 XS045交叉免疫保护机制初探第58-60页
        4 试验结果第60-69页
            4.1 筛选获得3株非2型黏附力较高的猪链球菌菌株第60-61页
            4.2 XS045菌株致病性最低第61-65页
            4.3 XS045可交叉保护猪链球菌2型与9型感染第65-67页
            4.4 XS045具有SS2与SS9表面交叉保护抗原第67-69页
        5 分析与讨论第69-72页
    第二章 类Ⅳ型分泌系统在猪链球菌2型致病中的作用研究第72-95页
        1 引言第72-74页
        2 技术路线第74页
        3 材料与方法第74-84页
            3.1 试验材料第74-75页
            3.2 试验方法第75-84页
                3.2.1 猪链球菌89K致病岛与类Ⅳ型分泌系统鉴定第75-76页
                3.2.2 类Ⅳ型分泌系统VirB4与VirD4因子缺失株构建第76-77页
                3.2.3 基因缺失株表型分析第77-80页
                3.2.4 基因缺失株致炎效应分析第80-81页
                3.2.5 氧化应激试验第81-82页
                3.2.6 分泌蛋白组学分析第82-83页
                3.2.7 差异蛋白转录水平验证第83-84页
        4 试验结果第84-92页
            4.1 类Ⅳ型分泌系统VirB4与VirD4因子缺失株鉴定第84页
            4.2 缺失株生物学特性分析第84-85页
            4.3 VirD4参与细菌毒力,具有抗吞噬作用第85-87页
            4.4 VirD4参与致炎作用第87-88页
            4.5 氧化应激可以诱导VirD4表达第88-89页
            4.6 VirD4介导蛋白差异分泌第89-91页
            4.7 主要差异蛋白验证第91-92页
        5 分析与讨论第92-95页
    第三章 类Ⅳ型分泌系统相关差异分泌蛋白PrsA的生物学功能第95-122页
        1 引言第95-96页
        2 技术路线第96-97页
        3 材料与方法第97-104页
            3.1 试验材料第97-98页
            3.2 试验方法第98-104页
                3.2.1 PrsA折叠酶的原核表达与纯化第98页
                3.2.2 PrsA抗体制备第98-99页
                3.2.3 PrsA差异分泌蛋白水平验证第99页
                3.2.4 PrsA体外细胞毒性分析第99-100页
                3.2.5 PrsA致炎效应分析第100页
                3.2.6 PrsA致细胞死亡方式鉴定第100-102页
                3.2.7 PrsA蛋白致细胞死亡的关键区段分析第102-103页
                3.2.8 PrsA可能的识别受体初探第103-104页
        4 试验结果第104-117页
            4.1 PrsA蛋白纯化与多抗制备第104-105页
            4.2 PrsA具有细胞毒性第105-107页
            4.3 PrsA可诱导炎症因子释放第107-108页
            4.4 PrsA可诱导细胞坏死与细胞焦亡第108-113页
            4.5 PrsA致细胞死亡与炎症反应同N端与C端结构域有关第113-116页
            4.6 PrsA蛋白不通过TLR2-MyD88途径诱导细胞死亡第116-117页
        5 分析与讨论第117-122页
全文结论第122-123页
创新点第123-124页
展望第124-125页
缩略词表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41页
作者简介第141-143页
致谢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铁源对机体铁代谢的影响及其在肠道中的吸收机制研究
下一篇:两种猪腹泻相关病毒病原学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