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20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9页 |
(一) 跨文化学习的研究有利于来华留学生适应在华学习生活 | 第7页 |
(二) 跨文化学习的研究有利于留学生教育的长足发展 | 第7-8页 |
(三) 跨文化学习的研究有利于扩宽留学生教育的研究视角 | 第8页 |
(四) 跨文化学习的研究有利于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一)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9-10页 |
(二) 国外关于留学生跨文化学习的研究 | 第10-11页 |
(三) 国内关于留学生的研究 | 第11-14页 |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15-17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五、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习状态 | 第20-34页 |
一、课程学习:"我自己学习" | 第20-24页 |
(一) 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课程设置灵活 | 第20-21页 |
(二) 教科书一成不变 | 第21页 |
(三) 中国的课堂比较枯燥 | 第21-22页 |
(四) 图书馆不开放,只能独立学习 | 第22-23页 |
(五) 在中国学习专业很难 | 第23-24页 |
二、人际交往:"交朋友很难" | 第24-28页 |
(一) 我认识的中国朋友不多 | 第24-25页 |
(二) "我们像一个小岛" | 第25-26页 |
(三) "亚文化圈"的影响 | 第26页 |
(四) 文化差异造成了很多麻烦 | 第26-28页 |
三、印象与感悟:"我眼中的中国" | 第28-34页 |
(一) 中国的经济在发展 | 第28-29页 |
(二) 中国人"内外有别" | 第29-30页 |
(三) 对中国人公共道德的困惑 | 第30-31页 |
(四) 对"中国式"管理的不满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学习过程中的变化 | 第34-40页 |
一、认知:从"我听说不好"到"我了解了中国" | 第34-36页 |
二、情感与态度:从"我不喜欢"到"我舍不得离开" | 第36-37页 |
三、行为:从"我不适应"到"我习惯了" | 第37-40页 |
第四章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学习的管理 | 第40-45页 |
一、认知发展 | 第40-42页 |
(一) 信息交流 | 第40-41页 |
(二) 趋同管理 | 第41-42页 |
二、情感支持 | 第42-43页 |
三、行为训练 | 第43-45页 |
(一) 辅助服务 | 第43-44页 |
(二) 跨文化教学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学习的启示与思考 | 第45-48页 |
一、跨文化学习需要留学生与东道国之间的双向交流 | 第45-46页 |
二、全球化时代要求跨文化学习 | 第46-47页 |
三、质的研究过程是研究者不断反思的过程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