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8-15页 |
1.1 黄河三角洲概况 | 第8-9页 |
1.2 土壤真菌及其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3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4 AM真菌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5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5.1 传统培养法 | 第12页 |
1.5.2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2-13页 |
1.5.3 宏基因组学技术 | 第13-14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6.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6.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6.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难点 | 第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2.1 土样采集 | 第15-16页 |
2.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16页 |
2.3 土壤DNA提取 | 第16页 |
2.4 PCR扩增 | 第16-17页 |
2.5 高通量测序分析流程 | 第17页 |
2.6 数据处理 | 第17-1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8-49页 |
3.1 土壤理化性质 | 第18-19页 |
3.2 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 第19-23页 |
3.2.1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19-20页 |
3.2.2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20-23页 |
3.3 不同覆被类型土壤真菌类群的组成(光板地、重度盐碱地、轻度盐碱地) | 第23-41页 |
3.3.1 土壤真菌在门水平上的分布 | 第23-26页 |
3.3.2 土壤真菌在纲水平上的分布 | 第26-29页 |
3.3.3 土壤真菌在目水平上的分布 | 第29-30页 |
3.3.4 土壤真菌在科水平上的分布 | 第30-34页 |
3.3.5 土壤真菌在属水平上的分布 | 第34-37页 |
3.3.6 AM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37-41页 |
3.4 相关性分析(理化性质、多样性与真菌类群相关性) | 第41-49页 |
3.4.1 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3页 |
3.4.2 土壤真菌门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5页 |
3.4.3 土壤真菌属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49页 |
4 讨论 | 第49-52页 |
5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与课题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