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MCs污染特征及其理化特性 | 第16-18页 |
1.1.1 水体富营养化与MCs污染 | 第16页 |
1.1.2 MCs结构特征 | 第16-17页 |
1.1.3 MCs生成机制 | 第17-18页 |
1.1.4 MCs理化特性及其迁移转化 | 第18页 |
1.2 MCs生物毒性作用 | 第18-19页 |
1.2.1 MCs毒性特征 | 第18-19页 |
1.2.2 MCs对PPs毒性作用机制 | 第19页 |
1.3 MCs调控策略 | 第19-22页 |
1.3.1 源消减调控策略 | 第20页 |
1.3.2 给水处理过程调控策略 | 第20-21页 |
1.3.3 MCs毒理过程调控策略 | 第21-22页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主要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22-26页 |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2.1 MCs同系物抑制PP1生物活性种间差异机制研究 | 第23页 |
1.4.2.2 MCLR-DBPs抑制PP1生物活性差异机制研究 | 第23-24页 |
1.4.2.3 GSH调控MCs抑制PP1生物活性差异机制研究 | 第24页 |
1.4.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4-25页 |
1.4.4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微囊藻毒素抑制蛋白磷酸酶PP1生物活性种间差异机制研究 | 第26-43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2.1.2 MCs对PP1生物活性抑制作用的分子水平研究 | 第28-30页 |
2.1.2.1 MCs抑制PP1分子毒性实验 | 第28页 |
2.1.2.2 MCs与PP1分子对接模拟试验 | 第28-30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0-42页 |
2.2.1 MCs的生物毒性评价 | 第30页 |
2.2.2 MCLR与PP1活性亚基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30-32页 |
2.2.3 MCs的结构特征分析 | 第32-33页 |
2.2.4 MCs与PP1对接产物结合面积分析 | 第33-36页 |
2.2.5 MCs与PP1对接产物能量变化分析 | 第36-37页 |
2.2.6 MCs与PP1对接产物氢键作用分析 | 第37-39页 |
2.2.7 MCs与PP1对接产物共价键作用分析 | 第39-40页 |
2.2.8 MCs与PP1对接产物Mn2+参与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40-4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微囊藻毒素-LR典型消毒副产物抑制蛋白磷酸酶PP1生物活性差异机制研究 | 第43-72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4-49页 |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4-45页 |
3.1.2 MCLR-DBPs的制备 | 第45-46页 |
3.1.2.1 模拟饮用水氯消毒工艺制取MCLR-DBPs | 第45页 |
3.1.2.2 MCLR-DBPs的鉴定与结构解析 | 第45-46页 |
3.1.2.3 MCLR-DBPs的纯化 | 第46页 |
3.1.3 MCLR-DBPs对PP1生物活性抑制作用的分子水平研究 | 第46-49页 |
3.1.3.1 MCLR/MCLR-DBPs抑制PP1分子毒性实验 | 第46-47页 |
3.1.3.2 MCLR/MCLR-DBPs与PP1分子对接模拟试验 | 第47-4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9-70页 |
3.2.1 MCLR-DBPs的制备和鉴定 | 第49-54页 |
3.2.2 MCLR氯消毒生成MCLR-DBPs的反应机理分析 | 第54-55页 |
3.2.3 MCLR/MCLR-DBPs的生物毒性评价 | 第55-57页 |
3.2.4 MCLR与PP1活性亚基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57-59页 |
3.2.5 MCLR/MCLR-DBPs的结构特征分析 | 第59-60页 |
3.2.6 MCLR/MCLR-DBPs与PP1对接产物结合面积差异分析 | 第60-63页 |
3.2.7 MCLR/MCLR-DBPs与PP1对接产物能量变化分析 | 第63-64页 |
3.2.8 MCLR/MCLR-DBPs与PP1对接产物氢键作用分析 | 第64-67页 |
3.2.9 MCLR/MCLR-DBPs与PP1对接产物共价键作用分析 | 第67-69页 |
3.2.10 MCLR/MCLR-DBPs与PP1对接产物Mn2+参与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69-7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谷胱甘肽调控微囊藻毒素抑制蛋白磷酸酶PP1生物活性差异机制研究 | 第72-97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73-78页 |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73-74页 |
4.1.2 MC-GSHs的制备 | 第74-75页 |
4.1.2.1 模拟MCs与GSH的亲电加成反应制取MC-GSHs | 第74页 |
4.1.2.2 MC-GSHs加合物的鉴定与结构解析 | 第74页 |
4.1.2.3 MC-GSHs加合物的纯化 | 第74-75页 |
4.1.3 GSH调控MCs抑制PP1生物活性作用机制的分子水平研究 | 第75-78页 |
4.1.3.1 MCs/MC-GSHs抑制PP1分子毒性实验 | 第75页 |
4.1.3.2 MCs/MC-GSHs与PP1分子对接模拟试验 | 第75-78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78-95页 |
4.2.1 MC-GSHs的制备和鉴定 | 第78-82页 |
4.2.2 MCs/MC-GSHs的生物毒性评价 | 第82-83页 |
4.2.3 MCLR与PP1活性亚基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83-85页 |
4.2.4 MCs/MC-GSHs的结构特征分析 | 第85-86页 |
4.2.5 MCs/MC-GSHs与PP1对接产物结合面积分析 | 第86-89页 |
4.2.6 MCs/MC-GSHs与PP1对接产物能量变化分析 | 第89-90页 |
4.2.7 MCs/MC-GSHs与PP1对接产物氢键作用分析 | 第90-92页 |
4.2.8 MCs/MC-GSHs与PP1对接产物共价键作用分析 | 第92-94页 |
4.2.9 MCs/MC-GSHs与PP1对接产物Mn2+参与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94-9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0页 |
5.1 结论 | 第97-98页 |
5.2 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