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大气颗粒物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组成 | 第13页 |
1.2.2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3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 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的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1 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的来源 | 第15-16页 |
1.3.2 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对环境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 气态SO_2、NO_x的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4.1 气态SO_2、NO_x的来源 | 第17页 |
1.4.2 气态SO_2、NO_x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3 气态SO_2、NO_x对环境的影响 | 第18页 |
1.5 降水对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和气态SO_2、NO_x的清除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5.1 降水对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的清除 | 第18-19页 |
1.5.2 降水对气态SO_2和NO_x的清除 | 第19-20页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以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1.6.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1.6.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20页 |
1.6.3 本文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2章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22-28页 |
2.1 样品采集 | 第22-25页 |
2.1.1 采样点的布设 | 第22-23页 |
2.1.2 采样时间和数量 | 第23-24页 |
2.1.3 采样前期准备工作和样品采集 | 第24-25页 |
2.2 样品处理与分析测定 | 第25-28页 |
2.2.1 降水样品的处理与测定分析 | 第25-26页 |
2.2.2 滤膜样中NO_3~-、SO_4~(2-)的处理与测定分析 | 第26页 |
2.2.3 SO_2的测定分析 | 第26页 |
2.2.4 NO_x的测定分析 | 第26-28页 |
第3章 分段降水中pH、电导率的分布特征 | 第28-40页 |
3.1 降水中pH的变化规律 | 第28-33页 |
3.1.1 pH值的统计方法 | 第28页 |
3.1.2 降水pH值的分布特征 | 第28-31页 |
3.1.3 云水pH值 | 第31-33页 |
3.2 降水EC的变化规律 | 第33-38页 |
3.2.1 电导率的统计方法 | 第33页 |
3.2.2 降水EC值的分布特征 | 第33-37页 |
3.2.3 云水EC值及云下冲刷贡献 | 第37-38页 |
3.3 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分段降水中SO_4~(2-)、NO_3~-的分布特征 | 第40-49页 |
4.1 SO_4~(2-)、NO_3~-分布特征 | 第40-46页 |
4.1.1 阴离子的统计方法 | 第40页 |
4.1.2 降水中SO_4~(2-)、NO_3~-的分布特征 | 第40-46页 |
4.2 云下雨冲刷对降水离子浓度的贡献 | 第46-48页 |
4.2.1 云水SO_4~(2-)、NO_3~-值 | 第46页 |
4.2.2 云下冲刷对主要阴离子的贡献 | 第46-48页 |
4.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降水期间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和气态SO_2、NOX的分布特征 | 第49-63页 |
5.1 降水过程中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分布特征 | 第49-57页 |
5.1.1 降水过程中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变化规律 | 第49-51页 |
5.1.2 降水过程中大气颗粒物中SO_4~(2-)、NO_3~-浓度变化特点 | 第51-53页 |
5.1.3 降雨清除效率与单位雨量去除量 | 第53-54页 |
5.1.4 降水清除效率与降雨量、降水强度等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57页 |
5.2 降水过程中气态SO_2、NOX分布特征 | 第57-62页 |
5.2.1 降水期间气态SO_2、NO_x变化规律 | 第57-60页 |
5.2.2 降雨清除效率与单位雨量去除量 | 第60-61页 |
5.2.3 降水清除效率与降雨量、降水强度等的相关性分析 | 第61-62页 |
5.3 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降水过程中云内雨除、云下冲刷对降水中SO_4~(2-)、NO_3~-的贡献 | 第63-6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7.1 结论 | 第65-67页 |
7.2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