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研究 | 第11-16页 |
1.3.1 BIM相关的文献研究 | 第11-14页 |
1.3.2 PMS相关的文献研究 | 第14页 |
1.3.3 超高层建筑相关的文献研究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4 创新点 | 第18页 |
1.5 文章结构 | 第18-20页 |
2 BIM和PMS技术相结合的超高层建筑项目管理系统 | 第20-38页 |
2.1 系统目标 | 第20-21页 |
2.2 目标工具软件 | 第21-25页 |
2.2.1 Revit | 第21-22页 |
2.2.2 广联达土建算量GCL | 第22页 |
2.2.3 Navisworks | 第22-23页 |
2.2.4 广联达BIM5D | 第23-24页 |
2.2.5 广联云 | 第24页 |
2.2.6 十九冶PM管理系统 | 第24-25页 |
2.3 系统结构 | 第25-26页 |
2.4 BIM项目的人员组织架构 | 第26-27页 |
2.4.1 BIM人员组织机构 | 第26-27页 |
2.4.2 BIM人员组织机构各部分职能划分表 | 第27页 |
2.5 BIM模型信息管理规范 | 第27-35页 |
2.5.1 模型规范包括通用规范及各专业规范 | 第27-28页 |
2.5.2 模型精度与深度规范 | 第28-29页 |
2.5.3 构件信息统计列表 | 第29-35页 |
2.6 “BIM+PM”的应用技术架构设计 | 第35-37页 |
2.6.1 数据源 | 第36页 |
2.6.2 BIM数据接口 | 第36页 |
2.6.3 BIM项目协同管理平台 | 第36页 |
2.6.4 PMS项目协同管理平台 | 第36-37页 |
2.6.5 集成数据 | 第37页 |
2.6.6 应用点 | 第3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BIM技术应用点“落地方案” | 第38-49页 |
3.1 BIM和PMS技术结合在施工资料中的应用 | 第38-40页 |
3.1.1 方案构思 | 第38页 |
3.1.2 BIM和PMS技术结合的施工资料管理技术流程 | 第38-39页 |
3.1.3 BIM和PMS技术结合的施工资料管理的主要功能 | 第39-40页 |
3.1.4 保障体系 | 第40页 |
3.2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图深化设计 | 第40-45页 |
3.2.1 传统图纸深化设计简介 | 第40-41页 |
3.2.2 方案构思 | 第41-42页 |
3.2.3 三方关系 | 第42页 |
3.2.4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图深化设计流程 | 第42页 |
3.2.5 专业模型建立 | 第42-44页 |
3.2.6 碰撞检查 | 第44-45页 |
3.2.7 二维出图 | 第45页 |
3.3 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场地布置 | 第45-48页 |
3.3.1 方案构思 | 第45页 |
3.3.2 塔吊布置 | 第45-46页 |
3.3.3 道路、材料堆场及加工场布置 | 第46-47页 |
3.3.4 安全文明施工的三维场地布置 | 第47-48页 |
3.4 小结 | 第48-49页 |
4 工程实践检验 | 第49-66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49-50页 |
4.2 人员组织 | 第50-52页 |
4.2.1 BIM小组的属性 | 第50页 |
4.2.2 BIM小组成员及职责 | 第50页 |
4.2.3 管理保障制度 | 第50-52页 |
4.3 模型建立 | 第52-53页 |
4.3.1 模型建立流程 | 第52-53页 |
4.3.2 模型建立进展 | 第53页 |
4.4 BIM和PMS技术结合的施工资料管理 | 第53-55页 |
4.5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图深化设计 | 第55-62页 |
4.5.1 专业模型建立期间的图纸检查 | 第55-58页 |
4.5.2 碰撞检查 | 第58-61页 |
4.5.3 管综模型调整及二维出图 | 第61-62页 |
4.6 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场地布置 | 第62-64页 |
4.6.1 塔吊布置 | 第62-63页 |
4.6.2 场地布置图 | 第63页 |
4.6.3 场地设施工程量清单 | 第63-6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一、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