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引言第17-29页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第17-18页
    1.2 研究意义第18页
        1.2.1 理论意义第18页
        1.2.2 实践意义第18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8-22页
        1.3.1 大学第18-19页
        1.3.2 青年和青年教师第19-21页
        1.3.3 教师专业发展第21页
        1.3.4 影响因素第21-22页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第22-24页
        1.4.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2 论文结构第23-24页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4-26页
        1.5.1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5.2 技术路线图第25-26页
    1.6 研究的创新点第26-29页
        1.6.1 在影响因素研究框架上的创新第26-27页
        1.6.2 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第27-29页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第29-47页
    2.1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第29-36页
        2.1.1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研究第30-32页
        2.1.2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结构研究第32-34页
        2.1.3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第34-36页
    2.2 国内外大学青年教师及其专业发展研究综述第36-42页
        2.2.1 国外大学青年教师研究第36-37页
        2.2.2 国外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第37-40页
        2.2.3 国内大学青年教师研究第40-41页
        2.2.4 国内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第41-42页
    2.3 国内外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第42-44页
        2.3.1 国外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第42-43页
        2.3.2 国内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第43-44页
    2.4 文献评述第44-47页
第3章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其结构的理论分析第47-69页
    3.1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分析第47-52页
        3.1.1 大学青年教师的总量分布第47-48页
        3.1.2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特点第48-52页
    3.2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结构框架第52-58页
        3.2.1 生物生态系统理论研究框架的借鉴第52-53页
        3.2.2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结构的构建第53-58页
    3.3 社会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8-62页
        3.3.1 政策法规第59-60页
        3.3.2 经济社会发展第60页
        3.3.3 社会文化第60-61页
        3.3.4 信息化技术水平第61-62页
    3.4 工作场所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2-65页
        3.4.1 资源条件第62页
        3.4.2 文化氛围第62-63页
        3.4.3 组织建设第63页
        3.4.4 制度体系第63-65页
    3.5 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5-67页
        3.5.1 职业发展第65-66页
        3.5.2 职业素养第66页
        3.5.3 家庭因素第66-67页
        3.5.4 个体特征第67页
    3.6 本章结论第67-69页
第4章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第69-96页
    4.1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第69-75页
        4.1.1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测度的指标初选第69-74页
        4.1.2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第74-75页
    4.2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问卷的设计和调查第75-78页
        4.2.1 问卷设计第75页
        4.2.2 问卷调查和样本分析第75-77页
        4.2.3 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第77-78页
    4.3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第78-87页
        4.3.1 基于最优尺度回归的影响因素测度指标重要性分析第79-82页
        4.3.2 基于熵值的影响因素测度指标重要性分析第82-84页
        4.3.3 基于最优尺度回归和熵值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第84-87页
    4.4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模型的验证第87-94页
        4.4.1 验证性因子分析第87-90页
        4.4.2 模型的验证与阐释第90-94页
    4.5 本章结论第94-96页
第5章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96-120页
    5.1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状况第96-101页
        5.1.1 专业发展状况满意度与职业满意度相关分析第96-97页
        5.1.2 发展状况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相关分析第97-99页
        5.1.3 离职倾向与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相关分析第99-101页
    5.2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人口和组织特征分析第101-110页
        5.2.1 教师专业发展满意度差异的人口特征和组织特征分析第102-106页
        5.2.2 不同群体教师在专业发展状况上的结构性差异分析第106-110页
    5.3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群体间差异分析第110-111页
        5.3.1 各类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第110-111页
        5.3.2 各类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结构性差异分析第111页
    5.4 对研究发现的进一步讨论第111-118页
        5.4.1 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状况的总体特征分析第112-114页
        5.4.2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群体性特征分析第114-116页
        5.4.3 不同发展阶段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第116-118页
    5.5 本章结论第118-120页
第6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第120-131页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20-123页
        6.1.1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具有多维性和系统性第120-121页
        6.1.2 对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第121-122页
        6.1.3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结构性差异的实证结果第122-123页
    6.2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建议第123-130页
        6.2.1 在社会层面建构支持环境第124-125页
        6.2.2 在学校层面优化发展环境和制度体系第125-128页
        6.2.3 在个体层面激发发展动力第128-130页
    6.3 研究局限和研究展望第130-131页
        6.3.1 研究局限第130页
        6.3.2 研究展望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9页
附录A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专家调查问卷第139-141页
附录B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深度访谈提纲——师资管理者和专家第141-142页
附录C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深度访谈提纲——青年教师第142-144页
附录D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第144-148页
附录E 代表性访谈资料整理第148-152页
附录F 离职倾向与影响因素模型指标的相关系数第152-1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5-156页
致谢第156-157页
作者简介第157-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型劳动关系的构建研究
下一篇:中国农民工进城自雇佣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