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44页 |
1.1 二维纳米材料的概述 | 第12-15页 |
1.2 基于维度的材料分类 | 第15-19页 |
1.2.1 零维(0D)材料 | 第15-16页 |
1.2.2 一维(1D)材料 | 第16-17页 |
1.2.3 二维(2D)材料 | 第17-18页 |
1.2.4 三维(3D)材料 | 第18-19页 |
1.3 二维(2D)材料的独特性 | 第19-22页 |
1.4 二维(2D)材料的分类 | 第22-23页 |
1.4.1 层间具有范德华力的固体 | 第22页 |
1.4.2 层间含有离子的固体 | 第22-23页 |
1.4.3 表面辅助的非层状固体 | 第23页 |
1.5 二维(2D)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23-31页 |
1.5.1 透明胶带辅助的微机械剥离 | 第23-24页 |
1.5.2 液体剥离 | 第24-26页 |
1.5.3 化学沉积法(CVD) | 第26-27页 |
1.5.4 基底上的范德华力外延生长 | 第27-29页 |
1.5.5 溶剂热合成法 | 第29-31页 |
1.6 选题思路 | 第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4页 |
第2章 二维MOF的设计与合成及在非均相催化中的应用 | 第44-70页 |
2.1 引言 | 第44-4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5-49页 |
2.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45页 |
2.2.2 配体的合成 | 第45-46页 |
2.2.3 层状金属有机框架(MOF)的合成 | 第46页 |
2.2.4 配体插入层状金属有机框架(MOF) | 第46页 |
2.2.5 插层后晶体的剥离 | 第46页 |
2.2.6 层状金属有机框架(MOF)晶体的超声辅助剥离 | 第46-47页 |
2.2.7 非均相光催化 | 第47页 |
2.2.8 单晶X射线结构 | 第47-48页 |
2.2.9 材料的表征仪器 | 第48-4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4页 |
2.3.1 MOF纳米片的制备及表征 | 第49-57页 |
2.3.2 MOF纳米片的制备机理研究 | 第57-61页 |
2.3.3 可控的MOF化学剥离 | 第61-63页 |
2.3.4 MOF纳米片的非均相光催化 | 第63-64页 |
2.4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第3章 无机强酸辅助的碳化氮材料的剥离 | 第70-88页 |
3.1 引言 | 第70-7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1-72页 |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71页 |
3.2.2 配体的合成 | 第71页 |
3.2.3 层状块材碳化氮的合成 | 第71-72页 |
3.2.4 碳化氮纳米片的制备 | 第72页 |
3.2.5 材料的表征仪器 | 第7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3页 |
3.3.1 Aza-CMP纳米片的制备及表征 | 第72-77页 |
3.3.2 碳化氮纳米片的拓展 | 第77-81页 |
3.3.3 g-C_3N_4纳米片的光催化产氢 | 第81-83页 |
3.4 结论 | 第83-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第4章 基于金属氨基酸配合物的碳基双功能电化学催化剂 | 第88-116页 |
4.1 引言 | 第88-8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9-91页 |
4.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89页 |
4.2.2 电化学催化剂的制备 | 第89页 |
4.2.3 电化学催化剂的表征仪器 | 第89-90页 |
4.2.4 电化学测试 | 第90-9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1-111页 |
4.3.1 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91-98页 |
4.3.2 催化剂的ORR活性检测 | 第98-101页 |
4.3.3 催化剂的OER活性检测 | 第101-104页 |
4.3.4 催化剂催化性性能的结果分析 | 第104-107页 |
4.3.5 可充放电的锌空电池 | 第107-111页 |
4.4 结论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