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羊口疮研究进展 | 第9-17页 |
1.1 前言 | 第9页 |
1.2 ORFV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 | 第9-10页 |
1.3 ORFV的病原学特征 | 第10-12页 |
1.3.1 痘病毒的分类 | 第10页 |
1.3.2 ORFV的形态结构 | 第10页 |
1.3.3 ORFV的基因组 | 第10-12页 |
1.3.4 ORFV的体外培养特征 | 第12页 |
1.4 抗病毒免疫和免疫逃避 | 第12-13页 |
1.5 诊断方法 | 第13-16页 |
1.5.1 ORFV的分离与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第14页 |
1.5.2 组织病理学检测 | 第14页 |
1.5.3 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14页 |
1.5.4 病毒中和试验 | 第14-15页 |
1.5.5 PCR检测(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 第15页 |
1.5.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 第15页 |
1.5.7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分析 | 第15-16页 |
1.5.8 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 | 第16页 |
1.6 羊口疮的防治 | 第16页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2 ORFV B2L、VIR和F1L基因的遗传进化树分析 | 第17-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19页 |
2.1.1 病料、质粒及菌株 | 第17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7-18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18-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3页 |
2.2.1 病料采集与处理 | 第19页 |
2.2.2 痂皮悬液的鉴定 | 第19-20页 |
2.2.3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备 | 第20页 |
2.2.4 遗传进化树分析 | 第20-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2.3.1 痂皮悬液的鉴定 | 第23页 |
2.3.2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 | 第23页 |
2.3.3 遗传进化树分析 | 第23-28页 |
2.4 讨论 | 第28-29页 |
3 ORFVB2L和F1L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29-4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9-33页 |
3.1.1 疫苗、菌株及器材 | 第29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3.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0-3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3-37页 |
3.2.1 基因组的提取 | 第33页 |
3.2.2 重组质粒pET28a-B2L和pET28a-F1L的构建及鉴定 | 第33-35页 |
3.2.3 重组质粒pET28a-B2L和pET28a-F1L的表达及条件优化 | 第35-36页 |
3.2.4 融合蛋白His-B2L和His-F1L的纯化及鉴定 | 第36-3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3.3.1 B2L、F1L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37页 |
3.3.2 重组质粒pET28a-B2L和pET28a-F1L的鉴定及测序 | 第37-38页 |
3.3.3 重组质粒pET28a-B2L和pET28a-F1L的表达及条件优化 | 第38-41页 |
3.3.4 融合蛋白His-B2L和His-F1L的纯化及鉴定 | 第41-43页 |
3.4 讨论 | 第43-44页 |
4 ORFVB2L和F1L基因的真核表达 | 第44-5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4-46页 |
4.1.1 细胞、菌株和载体 | 第44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4-45页 |
4.1.3 实验仪器设备 | 第45页 |
4.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45-4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6-51页 |
4.2.1 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B2L和pEGFP-N1-F1L的构建及鉴定 | 第46-48页 |
4.2.2 无内毒素真核表达质粒的提取 | 第48页 |
4.2.3 羊睾丸细胞的培养和冻存 | 第48页 |
4.2.4 重组质粒转染羊睾丸细胞 | 第48-49页 |
4.2.5 融合蛋白EGFP-B2L和EGFP-F1L的表达检测 | 第49-5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4.3.1 B2L、F1L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51页 |
4.3.2 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B2L和pEGFP-N1-F1L的鉴定及测序 | 第51-52页 |
4.3.3 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 第52页 |
4.3.4 qRT-PCR检测结果 | 第52-53页 |
4.3.5 融合蛋白EGFP-B2L和EGFP-F1L的检测结果 | 第53-54页 |
4.4 讨论 | 第54-56页 |
5 抗B2L和F1L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 第56-62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6-58页 |
5.1.1 实验器械 | 第56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56页 |
5.1.3 实验动物 | 第56-57页 |
5.1.4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5.1.5 主要试剂配制 | 第57-5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5.2.1 免疫原的制备 | 第58页 |
5.2.2 兔抗His-B2L和His-F1L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58页 |
5.2.3 兔抗His-B2L和His-F1L多克隆抗体效价测定 | 第58-59页 |
5.2.4 兔抗His-B2L和His-F1L多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 第5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0页 |
5.3.1 兔抗His-B2L和His-F1L多克隆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 第59页 |
5.3.2 兔抗His-B2L和His-F1L多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 | 第59-60页 |
5.4 讨论 | 第60-62页 |
6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