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导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精准扶贫 | 第14页 |
2.1.2 农村社会工作 | 第14-15页 |
2.2 主要理论视角 | 第15-16页 |
2.2.1 社会结构分层理论 | 第15页 |
2.2.2 社会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2.3.1 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现状及原因 | 第16-17页 |
2.3.2 扶贫政策模式和精准扶贫研究 | 第17-19页 |
2.3.3 社会工作介入扶贫研究 | 第19-20页 |
2.3.4 研究述评 | 第20-21页 |
3 吉安市精准扶贫主要做法 | 第21-26页 |
3.1 吉安市扶贫概况 | 第21页 |
3.2 创新机制,立足精准 | 第21-24页 |
3.2.1 精准识别,核定对象 | 第21-22页 |
3.2.2 各方协调,责任帮扶 | 第22-23页 |
3.2.3 精准施策,分类帮扶 | 第23-24页 |
3.3 化解致贫原因,阻断返贫渠道 | 第24-26页 |
4 吉安市精准扶贫的主要特点 | 第26-31页 |
4.1 着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 第26-28页 |
4.1.1 创新贫困户参与市场经济模式 | 第26-27页 |
4.1.2 创新市场金融扶贫模式 | 第27页 |
4.1.3 创新市场销售“互联网+”模式 | 第27-28页 |
4.2 大力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 第28页 |
4.3 建立工业园区保障贫困户生活就业 | 第28-30页 |
4.4 注重解决贫困户“能力发展”问题 | 第30-31页 |
5 吉安市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5.1 扶贫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第31-32页 |
5.1.1 少数基层干部扶贫工作不够到位 | 第31页 |
5.1.2 基层扶贫干部队伍人手短缺 | 第31-32页 |
5.2 工作针对性与实际情况结合的还不够紧密 | 第32-33页 |
5.2.1 贫困乡村债务负担严重,扶贫政策不符合实际需求 | 第32页 |
5.2.2 扶贫开发中产业、技术与现实脱节 | 第32-33页 |
5.3 扶贫工作各有关部门办事效率有待提升 | 第33页 |
5.3.1 扶贫工作涉及部门多却力量分散 | 第33页 |
5.3.2 各分管部门之间衔接缺乏统一的数据平台支撑 | 第33页 |
5.4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社会组织发育不足 | 第33-35页 |
5.4.1 脱贫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监测和评估 | 第34页 |
5.4.2 缺少对基层扶贫干部及贫困户心理评估和辅导 | 第34-35页 |
6 对策建议 | 第35-39页 |
6.1 狠抓落实基层扶贫干部队伍建设 | 第35页 |
6.1.1 加强基层组织和基层队伍能力建设 | 第35页 |
6.1.2 加大扶贫一线干部后勤保障力度,激发基层干部战斗力 | 第35页 |
6.2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 第35-36页 |
6.2.1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打造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链 | 第35-36页 |
6.2.2 遵循自然规律,切忌盲目冒进、数字脱贫 | 第36页 |
6.3 整合资源力量,依靠信息技术 | 第36-37页 |
6.3.1 整合各有关部门资源,加速推进扶贫工程配套建设 | 第36-37页 |
6.3.2 开发统一的数据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 | 第37页 |
6.4 注重融合社会力量,培育社会组织 | 第37-39页 |
6.4.1 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对脱贫攻坚进行全方位把控 | 第37-38页 |
6.4.2 大力扶持专业社工机构发展 | 第38-39页 |
7 结论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一 | 第46-47页 |
附录二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