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1.4.1 可能创新点 | 第15页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相关研究 | 第16-31页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19页 |
2.1.1 循环经济 | 第16-17页 |
2.1.2 激励理论 | 第17-18页 |
2.1.3 逆向物流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9-26页 |
2.2.1 城市生活垃圾相关综述 | 第19-22页 |
2.2.2 激励机制相关综述 | 第22-25页 |
2.2.3 逆向物流相关综述 | 第25-26页 |
2.2.4 研究评述 | 第26页 |
2.3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机制的经验借鉴 | 第26-31页 |
2.3.1 日本的奖惩机制 | 第26-27页 |
2.3.2 德国的“二元系统”结构 | 第27-29页 |
2.3.3 美国的商业化运作机制 | 第29-30页 |
2.3.4 台湾的“四合一”结构体系 | 第30-31页 |
3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现状概述 | 第31-38页 |
3.1 基本概念与概况 | 第31-32页 |
3.1.1 城市生活垃圾概念及分类 | 第31页 |
3.1.2 我国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现状 | 第31-32页 |
3.2 我国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存在的问题 | 第32-36页 |
3.2.1 按量收费难以奏效 | 第33-34页 |
3.2.2 市场化程度不高 | 第34页 |
3.2.3 资金和回收渠道不足 | 第34-35页 |
3.2.4 激励手段单一,政策法规约束力度不足 | 第35-36页 |
3.3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6-38页 |
3.3.1 缺乏完备的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体系 | 第36-37页 |
3.3.2 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第37-38页 |
4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激励机理分析 | 第38-50页 |
4.1 相关利益主体分析 | 第38-39页 |
4.1.1 政府 | 第38页 |
4.1.2 回收企业 | 第38-39页 |
4.1.3 消费者 | 第39页 |
4.2 基于三方博弈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经济激励研究 | 第39-47页 |
4.2.1 经济激励手段 | 第39-40页 |
4.2.2 问题的描述与假设 | 第40-42页 |
4.2.3 基于三方博弈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型 | 第42-46页 |
4.2.4 模型求解 | 第46-47页 |
4.3 非经济性激励手段对资源回收企业的作用分析 | 第47-50页 |
4.3.1 非经济性激励手段对回收企业的作用 | 第47页 |
4.3.2 引入声誉激励因素后的博弈模型分析 | 第47-50页 |
5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激励机制构建与实施对策 | 第50-60页 |
5.1 激励机制的构建要素 | 第50-56页 |
5.1.1 构建原则 | 第50页 |
5.1.2 构建思路 | 第50-51页 |
5.1.3 具体内容 | 第51-56页 |
5.2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实施对策 | 第56-60页 |
5.2.1 加强立法,完善政策管理机制 | 第56页 |
5.2.2 鼓励专业企业积极参与,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布局 | 第56-57页 |
5.2.3 经济与非经济激励手段结合为垃圾管理提供基本动力 | 第57页 |
5.2.4 构建“E+义+益”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 | 第57-58页 |
5.2.5 构建多方主体参与的激励与监督机制 | 第58-60页 |
6 桑德集团案例分析 | 第60-66页 |
6.1 桑德集团简介 | 第60页 |
6.2 桑德集团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效果分析 | 第60-66页 |
6.2.1“互联网+再生资源”重构产业格局 | 第60-61页 |
6.2.2 桑德集团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的激励模型分析 | 第61-62页 |
6.2.3 桑德集团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激励机制效果分析 | 第62-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