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 第12-13页 |
1.2.1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1.2.2 论文研究的目标 | 第13页 |
1.2.3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1.4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7-27页 |
2.1 战略联盟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1.1 战略联盟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2 战略联盟的绩效 | 第18页 |
2.1.3 战略联盟的知识共享 | 第18-19页 |
2.1.4 战略联盟的稳定性 | 第19-20页 |
2.2 种群生态学相关理论 | 第20-26页 |
2.2.1 生物种群及种群生态学 | 第20-21页 |
2.2.2 动物种群生态学 | 第21-22页 |
2.2.3 植物种群生态学 | 第22页 |
2.2.4 种群生态学在企业组织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2.2.5 种群的基本特征 | 第23-24页 |
2.2.6 种内关系及种间关系 | 第24-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种群的Logistic增长模型及其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 第27-43页 |
3.1 钢铁企业总体特征、发展现状及困境 | 第27-34页 |
3.1.1 钢铁企业特征 | 第27-28页 |
3.1.2 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现状 | 第28-32页 |
3.1.3 我国钢铁企业发展困境 | 第32-34页 |
3.2 钢铁企业战略联盟与生物种群对比 | 第34-36页 |
3.3 种群的Logistic增长模型 | 第36-38页 |
3.4 钢铁企业运用Logistic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 第38-41页 |
3.5 钢铁企业Logistic演化模型的推导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基于Logistic模型的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分析 | 第43-52页 |
4.1 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特征与表现 | 第43-45页 |
4.1.1 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特征 | 第43-44页 |
4.1.2 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表现 | 第44-45页 |
4.2 钢铁企业战略联盟模式研究 | 第45-46页 |
4.2.1 基于联盟治理模式 | 第45页 |
4.2.2 基于价值链定位 | 第45-46页 |
4.2.3 基于成员依赖度 | 第46页 |
4.2.4 基于联盟企业类型 | 第46页 |
4.3 基于Logistic模型的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分析 | 第46-50页 |
4.3.1 钢铁企业横向联盟模式研究及稳定性分析 | 第48-49页 |
4.3.2 钢铁企业纵向联盟模式研究及稳定性分析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5 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实例分析 | 第52-61页 |
5.1 钢铁企业横向联盟模式稳定性实例分析 | 第52-55页 |
5.1.1 宝钢简介 | 第52页 |
5.1.2 马钢简介 | 第52页 |
5.1.3 宝--马战略联盟概述 | 第52-54页 |
5.1.4 宝--马战略联盟稳定性分析 | 第54-55页 |
5.2 钢铁企业纵向联盟模式稳定性实例分析 | 第55-58页 |
5.2.1 首钢简介 | 第55页 |
5.2.2 中联重科简介 | 第55页 |
5.2.3 首钢--中联重科战略联盟概述 | 第55-56页 |
5.2.4 首钢--中联重科战略联盟稳定性分析 | 第56-58页 |
5.3 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稳定发展对策建议 | 第58-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1-62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