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1页 |
1.1 入侵植物简介 | 第16-20页 |
1.1.1 黄顶菊简介 | 第16-18页 |
1.1.1.1 黄顶菊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 第17-18页 |
1.1.1.2 黄顶菊的防治与资源化利用 | 第18页 |
1.1.2 薇甘菊简介 | 第18-20页 |
1.1.2.1 薇甘菊的生态学特性 | 第19页 |
1.1.2.2 薇甘菊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9-20页 |
1.1.2.3 薇甘菊的防治与资源化利用 | 第20页 |
1.2 金银花简介 | 第20-21页 |
1.3 逆流色谱 | 第21-30页 |
1.3.1 逆流色谱简介 | 第21-22页 |
1.3.2 逆流色谱的分离原理 | 第22-24页 |
1.3.3 pH-区带逆流色谱简介 | 第24-30页 |
1.3.3.1 pH-区带逆流色谱洗脱模式 | 第26-27页 |
1.3.3.2 保留酸与洗脱碱的选择 | 第27页 |
1.3.3.3 溶剂体系的选择 | 第27-28页 |
1.3.3.4 pH-区带逆流色谱的应用 | 第28-29页 |
1.3.3.5 pH-区带逆流色谱分离时注意事项 | 第29-30页 |
1.4 课题目的 | 第30页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pH-区带逆流色谱分离天然产物中酚酸类物质 | 第31-43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1-32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32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2.3 实验内容 | 第32-35页 |
2.3.1 黄顶菊样品的前处理 | 第32-33页 |
2.3.2 黄顶菊中酚酸类物质的粗提方法 | 第33页 |
2.3.3 建立黄顶菊及金银花的液相方法 | 第33-34页 |
2.3.4 建立咖啡酸和绿原酸混合物的液相方法 | 第34页 |
2.3.5 逆流色谱溶剂体系的选择 | 第34页 |
2.3.6 pH-区带逆流色谱操作步骤 | 第34-35页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2.4.1 优化咖啡酸与绿原酸标准品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 第35-36页 |
2.4.2 建立黄顶菊及金银花粗提物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 第36-38页 |
2.4.3 溶剂体系的选择 | 第38页 |
2.4.4 保留酸和洗脱碱的选择 | 第38-39页 |
2.4.5 pH-区带逆流色谱分离黄顶菊中绿原酸 | 第39-41页 |
2.5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pH-区带逆流色谱分离薇甘菊中有效成分研究 | 第43-65页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3-44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43-44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3.3 实验内容 | 第44-45页 |
3.3.1 薇甘菊样品的前处理 | 第44页 |
3.3.2 薇甘菊中有效成分的粗提方法 | 第44-45页 |
3.3.4 建立薇甘菊粗提物的液相方法 | 第45页 |
3.3.5 逆流色谱溶剂体系的选择 | 第45页 |
3.3.6 逆流色谱操作步骤 | 第45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64页 |
3.4.1 建立薇甘菊粗提物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 第46-48页 |
3.4.2 优化薇甘菊粗提工艺 | 第48-50页 |
3.4.3 普通逆流色谱分离薇甘菊中有效成分 | 第50-57页 |
3.4.4 薇甘菊粗提物中主要成分的分配系数测定 | 第57-58页 |
3.4.5 pH-区带逆流色谱分离薇甘菊粗提物中有效成分 | 第58-64页 |
3.5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4.1 结论 | 第65页 |
4.2 创新点 | 第65-66页 |
4.3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73-74页 |
附件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