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客车车身骨架应力应变分析与优化设计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电动车方而 | 第17-18页 |
1.3.2 轻量化方而 | 第18-20页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0-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车身骨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30页 |
2.1 有限元方法概述 | 第22-23页 |
2.2 有限元分析流程 | 第23-24页 |
2.3 建模准备 | 第24-25页 |
2.3.1 整车参数 | 第24页 |
2.3.2 单位制的确定 | 第24页 |
2.3.3 单元类型及大小的确定 | 第24-25页 |
2.4 客车车身骨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5-29页 |
2.4.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25页 |
2.4.2 几何模型的简化 | 第25-26页 |
2.4.3 网格的划分 | 第26-27页 |
2.4.4 悬架系统的简化 | 第27页 |
2.4.5 各部件质量的处理 | 第27-28页 |
2.4.6 焊接和螺栓连接的处理 | 第28-29页 |
2.4.7 有限元模型的规模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客车车身骨架的静态分析 | 第30-53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有限元计算步骤 | 第30-31页 |
3.2.1 选择单元的位移函数 | 第30页 |
3.2.2 单元的力学特性分析 | 第30-31页 |
3.2.3 建立整体结构的刚度方程 | 第31页 |
3.2.4 求解修改后的整体结构刚度方程 | 第31页 |
3.2.5 由单元的节点位移列阵计算单元应力 | 第31页 |
3.3 车身骨架的技术指标 | 第31-32页 |
3.3.1 强度指标 | 第31-32页 |
3.3.2 刚度指标 | 第32页 |
3.4 水平弯曲工况 | 第32-37页 |
3.4.1 约束的处理 | 第33页 |
3.4.2 计算结果及评价 | 第33-37页 |
3.5 极限扭转工况 | 第37-42页 |
3.5.1 约束的处理 | 第37-38页 |
3.5.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8-42页 |
3.6 紧急制动工况 | 第42-46页 |
3.6.1 约束的处理 | 第43页 |
3.6.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3-46页 |
3.7 紧急转弯工况 | 第46-51页 |
3.7.1 约束的处理 | 第46页 |
3.7.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6-51页 |
3.8 模态分析 | 第51-52页 |
3.8.1 模态评价原则 | 第51页 |
3.8.2 模态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3.8.3 分析结果讨论 | 第52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实车静态实验 | 第53-62页 |
4.1 实验方法介绍 | 第53页 |
4.2 实验目的 | 第53页 |
4.3 实验设备及测点布置 | 第53-55页 |
4.4 实验步骤 | 第55-57页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7-61页 |
4.5.1 实验数据的处理 | 第57-58页 |
4.5.2 测试结果 | 第58-61页 |
4.5.3 结果及讨论 | 第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车身骨架的优化设计 | 第62-77页 |
5.1 引言 | 第62-63页 |
5.2 尺寸优化 | 第63-71页 |
5.2.1 尺寸灵敏度的定义 | 第63-64页 |
5.2.2 相对灵敏度分析 | 第64页 |
5.2.3 灵敏度计算结果 | 第64-68页 |
5.2.4 优化方案 | 第68-69页 |
5.2.5 优化前后的对比分析 | 第69-71页 |
5.3 拓扑优化 | 第71-76页 |
5.3.1 拓扑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71-72页 |
5.3.2 局部拓扑优化结果及解读 | 第72-74页 |
5.3.3 优化前后的对比分析 | 第74-75页 |
5.3.4 拓扑优化后的模态分析 | 第75-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7页 |
6.2 存在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6.2.1 存在不足 | 第77-78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