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7-19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一) 农民工 | 第20-21页 |
(二) 市民化 | 第21页 |
(三) 社会融合 | 第21-22页 |
(四) 区隔 | 第22-23页 |
四、研究的思路、内容和创新 | 第23-25页 |
(一) 研究的思路 | 第23-24页 |
(二) 研究的内容 | 第24-25页 |
(三) 研究的创新 | 第25页 |
五、研究的方法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27-41页 |
一、社会融合理论及其发展脉络 | 第27-32页 |
(一) 古典融合理论 | 第27-29页 |
(二) 多元文化论 | 第29-30页 |
(三) 结构论 | 第30-31页 |
(四) 区隔融合理论 | 第31-32页 |
二、农民工市民化及其主要理论 | 第32-40页 |
(一) 阶段论论 | 第32-34页 |
(二) 推拉理论 | 第34-36页 |
(三) 同化论 | 第36-37页 |
(四) 资源禀赋论 | 第37-39页 |
(五) 制度排斥与变迁论 | 第39-40页 |
三、文献评述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基本假设 | 第41-50页 |
一、理论框架 | 第41-43页 |
二、研究的基本假设 | 第43-50页 |
(一) 经济收入假设 | 第43-45页 |
(二) 制度保障假设 | 第45-46页 |
(三) 社会资本假设 | 第46-49页 |
(四) 文化态度假设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数据来源与描述 | 第50-57页 |
一、数据来源 | 第50-52页 |
(一) 问卷的开发与设计 | 第50-51页 |
(二) 样本的选取 | 第51页 |
(三) 调研实施 | 第51-52页 |
二、样本的代表性与均衡性分析 | 第52-57页 |
(一) 样本的代表性分析 | 第52-53页 |
(二) 样本的均衡性分析 | 第53-57页 |
第五章 农民工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69页 |
一、农民工收入影响因素及其相关研究 | 第57页 |
二、模型 | 第57-58页 |
三、描述性分析 | 第58-62页 |
(一) 农民工的教育与技能状况 | 第58-60页 |
(二) 农民工的就业状况 | 第60-61页 |
(三) 农民工的社会交往 | 第61-62页 |
(四) 农民工求职与技能培训服务状况 | 第62页 |
四、检验结果 | 第62-68页 |
五、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分析 | 第69-79页 |
一、社会距离概念及相关研究 | 第69页 |
二、模型 | 第69-73页 |
(一) 社会距离 | 第70页 |
(二) 收入 | 第70页 |
(三) 制度保障 | 第70-71页 |
(四) 社会资本 | 第71-72页 |
(五) 文化态度 | 第72-73页 |
三、检验结果 | 第73-78页 |
四、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七章 农民工文化融合策略与身份认同分析 | 第79-94页 |
一、融合策略与身份认同之关系探讨 | 第79-82页 |
二、模型 | 第82页 |
三、描述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文化融合策略与身份认同 | 第82-90页 |
(一) 农民工文化策略分析 | 第82-86页 |
(二) 农民工身份认同分析 | 第86-90页 |
四、模型分析:农民工身份认同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 第90-93页 |
五、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94-100页 |
一、研究结论:农民工市民化的演化逻辑 | 第94-97页 |
二、政策启示:农民工市民化的治理机制 | 第97-99页 |
(一) 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力度 | 第97页 |
(二) 强化农民工职业发展的配套服务 | 第97-98页 |
(三) 加大对农民工群体的法律保护 | 第98页 |
(四) 为城市农民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 第98页 |
(五) 促进农民工的社会互动和社区互动 | 第98-99页 |
三、讨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附录一 | 第108-112页 |
附录二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