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结构 | 第11-13页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1.3.2 本文的技术路径及结构 | 第12-13页 |
1.4 华晨汽车海外业务介绍 | 第13-16页 |
1.4.1 华晨汽车在东盟的业务现状 | 第13页 |
1.4.2 华晨的主要汽车出口方式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第16-22页 |
2.1 海外市场进入策略 | 第16页 |
2.2 海外市场进入模式 | 第16-18页 |
2.2.1 贸易式进入模式 | 第16-17页 |
2.2.2 契约式进入模式 | 第17页 |
2.2.3 投资式进入模式 | 第17页 |
2.2.4 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 | 第17-18页 |
2.3 环境分析模型 | 第18-19页 |
2.3.1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 | 第18页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第18-19页 |
2.4 与价值链和竞争优势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5 SWOT分析模型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影响华晨东盟市场进入策略的环境分析 | 第22-48页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第22-39页 |
3.1.1 东盟地区环境因素 | 第22-29页 |
3.1.2 东盟汽车行业因素 | 第29-39页 |
3.2 华晨内部环境分析 | 第39-42页 |
3.2.1 华晨企业资源和能力分析 | 第39-42页 |
3.3 华晨汽车SWOT分析 | 第42-48页 |
3.3.1 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 第42-44页 |
3.3.2 华晨优劣势分析 | 第44-46页 |
3.3.3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华晨在东盟市场的进入模式选择及资源配置计划 | 第48-58页 |
4.1 市场进入模式的评价及选择 | 第48-54页 |
4.1.1 企业的海外市场进入动机 | 第48-51页 |
4.1.2 企业的战略偏好 | 第51-53页 |
4.1.3 华晨汽车东盟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 | 第53-54页 |
4.2 华晨在东盟各国汽车市场资源的配置 | 第54-58页 |
4.2.1 市场分级 | 第54-57页 |
4.2.2 华晨在东盟市场的资源配置方案 | 第57-58页 |
第五章 东盟市场进入策略的制定 | 第58-64页 |
5.1 进入东盟初期核心地点的选择 | 第58-59页 |
5.2 销售模式的设计 | 第59-61页 |
5.3 研发环节进入策略设计 | 第61-62页 |
5.4 采购环节进入策略设计 | 第62-63页 |
5.5 总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市场进入策略实施和控制 | 第64-71页 |
6.1 组织形式选择及组织机构建设 | 第64-67页 |
6.1.1 海外市场的常用组织形式分析 | 第64-65页 |
6.1.2 组织形式评价及选择 | 第65-67页 |
6.2 选择合适的地区化产品线 | 第67-68页 |
6.3 采用东盟本地员工 | 第68-69页 |
6.4 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与控制 | 第69-71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