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表目录 | 第11-12页 |
图目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基本概念 | 第14-16页 |
1.2.1 网格生成 | 第14页 |
1.2.2 曲面网格生成 | 第14-15页 |
1.2.3 单元尺寸场 | 第15页 |
1.2.4 单元尺寸场的离散表征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基金资助 | 第17-18页 |
第2章 单元尺寸场的基本理论 | 第18-40页 |
2.1 引言 | 第18-19页 |
2.2 单元尺寸的基本概念 | 第19-35页 |
2.2.1 单元尺寸场 | 第19-21页 |
2.2.2 黎曼空间和单位网格 | 第21-22页 |
2.2.3 单元尺寸场和网格边数的基本关系 | 第22-23页 |
2.2.4 单元尺寸的融合 | 第23-25页 |
2.2.5 单元尺寸的插值 | 第25-27页 |
2.2.6 单元尺寸的过渡控制 | 第27-35页 |
2.3 交互式单元尺寸场定义 | 第35-39页 |
2.3.1 全局尺寸 | 第35-36页 |
2.3.2 边界驱动 | 第36页 |
2.3.3 背景网格 | 第36-37页 |
2.3.4 网格源 | 第37-39页 |
2.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面向平面问题的非结构单元尺寸场框架和算法 | 第40-58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框架及算法流程 | 第41-42页 |
3.3 非结构单元尺寸场的生成 | 第42-51页 |
3.3.1 几何自适应单元尺寸场的生成 | 第42-48页 |
3.3.2 不同单元尺寸场的融合 | 第48-49页 |
3.3.3 单元尺寸场的光滑化 | 第49-51页 |
3.4 非结构单元尺寸场的插值 | 第51-53页 |
3.4.1 基单元的快速搜索 | 第51-52页 |
3.4.2 插值算法 | 第52-53页 |
3.5 非结构单元尺寸场的应用 | 第53-55页 |
3.5.1 基于Delaunay三角化的平面网格生成算法 | 第53-55页 |
3.5.2 网格生成算法和单元尺寸场框架的集成 | 第55页 |
3.6 数值试验 | 第55-57页 |
3.7 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面向曲面问题的非结构单元尺寸场框架和算法 | 第58-71页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4.2 参数曲面及其网格生成算法 | 第59-64页 |
4.2.1 组合参数曲面的边界表征模型 | 第59-61页 |
4.2.2 单张参数曲面的数学描述 | 第61页 |
4.2.3 曲面第一基本形式 | 第61页 |
4.2.4 参数曲面的曲率计算 | 第61-62页 |
4.2.5 参数曲面的尺寸张量和内在黎曼度量 | 第62-64页 |
4.2.6 基于映射思路的参数曲面网格生成算法 | 第64页 |
4.3 面向曲面问题的非结构单元尺寸场框架及算法流程 | 第64-65页 |
4.4 对平面问题相关算法的扩展 | 第65-67页 |
4.4.1 曲率特征自适应尺寸场的建立 | 第65页 |
4.4.2 邻近特征自适应尺寸场的建立 | 第65-66页 |
4.4.3 曲率和邻近特征自适应尺寸场的融合 | 第66页 |
4.4.4 几何自适应尺寸场和其它尺寸场的融合 | 第66页 |
4.4.5 尺寸场的光滑化 | 第66-67页 |
4.4.6 扩展的单元尺寸场插值算法 | 第67页 |
4.5 非结构单元尺寸场的应用 | 第67-68页 |
4.5.1 前沿推进参数曲面网格生成算法 | 第67-68页 |
4.5.2 网格生成算法和单元尺寸场框架的集成 | 第68页 |
4.6 数值试验 | 第68-69页 |
4.7 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总结 | 第71-72页 |
5.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