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移动群智感知网络 | 第16-22页 |
1.2.1 移动群智感知网络系统结构 | 第16-18页 |
1.2.2 移动群智感知网络基本特点与典型应用 | 第18-20页 |
1.2.3 移动群智感知网络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 感知数据收集与激励机制相关工作 | 第22-29页 |
1.3.1 感知数据收集 | 第23-27页 |
1.3.2 激励机制 | 第27-29页 |
1.4 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 第29-30页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30-33页 |
第二章 覆盖质量度量模型与分析方法 | 第33-47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机会覆盖模型 | 第34-36页 |
2.3 覆盖间隔时间分析 | 第36-42页 |
2.3.1 数据描述 | 第36-37页 |
2.3.2 模型选择方法 | 第37-38页 |
2.3.3 覆盖间隔时间分析结果 | 第38-42页 |
2.4 城市机会覆盖率分析 | 第42-46页 |
2.4.1 网格单元的机会覆盖分析 | 第43-44页 |
2.4.2 整个城市的机会覆盖率分析 | 第44-45页 |
2.4.3 机会覆盖率的稳定性分析 | 第45-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基于时空相关性的协作机会感知 | 第47-65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 第48-49页 |
3.3 协作机会感知架构 | 第49-51页 |
3.4 离线的节点选择 | 第51-53页 |
3.4.1 节点选择问题描述 | 第51-52页 |
3.4.2 算法设计 | 第52-53页 |
3.5 在线的节点自适应采样 | 第53-57页 |
3.5.1 局部控制算法 | 第55-56页 |
3.5.2 传染交换算法 | 第56-57页 |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3.6.1 平均覆盖延迟 | 第60-61页 |
3.6.2 总采样数 | 第61-6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采用数据融合的协作机会传输 | 第65-83页 |
4.1 引言 | 第65-66页 |
4.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 第66-67页 |
4.3 协作机会传输架构 | 第67-69页 |
4.4 采用数据融合的协作机会转发机制 | 第69-79页 |
4.4.1 采用数据融合的传染路由机制 | 第70-75页 |
4.4.2 采用数据融合的二分喷射等待机制 | 第75-79页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9-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用户参与在线激励机制 | 第83-109页 |
5.1 引言 | 第83-84页 |
5.2 预算可行型在线激励问题描述 | 第84-88页 |
5.3 零“到达-离开”间隔模型下的预算可行型在线激励机制 | 第88-99页 |
5.3.1 机制设计 | 第88-91页 |
5.3.2 机制分析 | 第91-99页 |
5.4 一般间隔模型下的预算可行型在线激励机制 | 第99-103页 |
5.4.1 机制设计 | 第99-101页 |
5.4.2 机制分析 | 第101-103页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5页 |
5.5.1 仿真设置 | 第103-104页 |
5.5.2 验证结果 | 第104-105页 |
5.6 节俭型在线激励机制 | 第105-10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个人简历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21-123页 |
附录:在攻博期间完成的文章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