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3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23页 |
1.1.1 大火成岩省与地幔柱 | 第10-14页 |
1.1.2 大火成岩省的正岩浆成矿作用 | 第14-16页 |
1.1.3 金刚石矿床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1.4 Fe–Ti 氧化物和 Cu–Ni 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1.5 与碳酸岩有关的稀土矿床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23-28页 |
1.2.1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岩浆作用 | 第23-27页 |
1.2.2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正岩浆成矿效应 | 第27-28页 |
1.3 拟解决科学问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8-35页 |
1.3.1 拟解决科学问题 | 第28-2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1.3.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30页 |
1.3.4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0-35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35-38页 |
1.4.1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35-36页 |
1.4.2 主要工作量 | 第36-3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8-42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38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38-40页 |
2.3 区域侵入岩 | 第40-41页 |
2.4 区域构造 | 第41页 |
2.5 区域矿产 | 第41-42页 |
第3章 金伯利质岩浆作用及其金刚石成矿潜力 | 第42-64页 |
3.1 岩体地质特征 | 第42-43页 |
3.2 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48页 |
3.3 斜锆石和钙钛矿矿物化学 | 第48-50页 |
3.4 年代学 | 第50-51页 |
3.5 金云母 Sr–Nd 同位素 | 第51-52页 |
3.6 斜锆石 Hf 同位素 | 第52-58页 |
3.7 金伯利质岩体侵入时限 | 第58-60页 |
3.8 地幔源区特征 | 第60-62页 |
3.9 成矿潜力分析 | 第62-64页 |
第4章 镁铁–超镁铁质岩浆作用及其正岩浆矿床 | 第64-164页 |
4.1 杂岩体地质特征 | 第64-70页 |
4.1.1 瓦吉里塔格岩体 | 第64-66页 |
4.1.2 普昌岩体 | 第66-70页 |
4.2 岩石学特征 | 第70-73页 |
4.3 主要造岩矿物化学 | 第73-108页 |
4.4 年代学 | 第108-120页 |
4.5 地球化学特征 | 第120-141页 |
4.5.1 元素地球化学 | 第120-132页 |
4.5.2 Sr–Nd 同位素 | 第132页 |
4.5.3 锆石 Hf–O 同位素 | 第132-141页 |
4.5.4 钛磁铁矿 Re–Os 同位素 | 第141页 |
4.6 岩石成因 | 第141-153页 |
4.6.1 分离结晶及堆晶过程 | 第141-147页 |
4.6.2 原始岩浆属性 | 第147-149页 |
4.6.3 地壳混染及源区特征 | 第149-153页 |
4.7 与溢流玄武岩的成因联系 | 第153页 |
4.8 Fe–Ti 氧化物矿石成因机制 | 第153-159页 |
4.9 Cu–Ni 硫化物成矿潜力探讨 | 第159-164页 |
第5章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时限及其动力学过程探讨 | 第164-175页 |
5.1 岩浆活动时限 | 第164-171页 |
5.2 金伯利质岩石–地幔柱开始活动的产物 | 第171-173页 |
5.3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动力学过程初探 | 第173-17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75-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219页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219-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