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3 本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理论 | 第16-19页 |
2.1 农产品流通的概念 | 第16页 |
2.2 农产品流通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1 农产品流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 第16-17页 |
2.2.2 农产品流通的地域性和集散性 | 第17页 |
2.2.3 政府政策调控下的农产品流通 | 第17页 |
2.3 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具体概念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寿光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 第19-26页 |
3.1 寿光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3.2 寿光农产品的流通现状分析 | 第20-26页 |
3.2.1 批发市场模式:农户—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 第20-21页 |
3.2.2 合作社模式:农户+农业合作社—批发商(企业)—零售商—消费者 | 第21-22页 |
3.2.3 企业订单模式:农户+企业(合作社)—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 第22页 |
3.2.4 农超对接模式:农户(农业合作社)——零售商(超市)——消费者 | 第22-23页 |
3.2.5 电子商务模式:生产者——电商平台——消费者 | 第23-26页 |
第四章 寿光农产品流通发展的影响因素、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6-39页 |
4.1 农产品流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4.1.1 流通主体因素 | 第27页 |
4.1.2 流通载体因素 | 第27页 |
4.1.3 流通环境因素 | 第27-28页 |
4.1.4 流通技术因素 | 第28页 |
4.2 寿光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 | 第28-31页 |
4.2.1 寿光农产品流通主体 | 第28-29页 |
4.2.3 寿光农产品流通载体 | 第29页 |
4.2.4 寿光农产品流通环境 | 第29-30页 |
4.2.5 寿光农产品流通技术 | 第30-31页 |
4.3 寿光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9页 |
4.3.1 流通节点过多,流通成本过高 | 第31-35页 |
4.3.2 缺少专业物流企业,保鲜技术应用水平低,损耗严重 | 第35-36页 |
4.3.3 寿光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不健全 | 第36页 |
4.3.4 农产品信息平台应用率低 | 第36-37页 |
4.3.5 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发展水平偏低 | 第37-38页 |
4.3.6 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不规范 | 第38页 |
4.3.7 管理机构职能不明监管力度低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议和措施 | 第39-44页 |
5.1 形成合理透明的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 | 第39页 |
5.1.1 理顺市场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关系 | 第39页 |
5.1.2 健全农产品补贴政策 | 第39页 |
5.1.3 完善农产品期货交易机制 | 第39页 |
5.2 加强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建设 | 第39-40页 |
5.3 大力促进中介组织发展 | 第40页 |
5.3.1 加强中介组织规范化建设 | 第40页 |
5.3.2 加强中介组织人才培养 | 第40页 |
5.4 鼓励支持流通企业发展 | 第40-42页 |
5.4.1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第40-41页 |
5.4.2 加强企业间、企业农户间互助能力和带动能力 | 第41页 |
5.4.3 给予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 | 第41页 |
5.4.4 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 | 第41-42页 |
5.5 大力推进农产品新型销售终端的建设 | 第42-43页 |
5.5.1 加强超市销售终端 | 第42页 |
5.5.2 扩大农产品直销店终端 | 第42页 |
5.5.3 完善电子商务销售终端 | 第42-43页 |
5.6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为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提供保障 | 第43-44页 |
5.6.1 建立完善农产品流通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依法行政的力度 | 第43页 |
5.6.2 加大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相关基拙设施的建设 | 第43-4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