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9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1-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9页 |
一、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19-32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9-22页 |
1.1.1 动物和试剂 | 第19-20页 |
1.1.2 仪器和设备 | 第20页 |
1.1.3 动物分组 | 第20页 |
1.1.4 模型构建 | 第20-21页 |
1.1.5 糖尿病成模判断标准 | 第21-22页 |
1.1.6 心脏超声检查 | 第22页 |
1.1.7 心肌组织病理观察 | 第22页 |
1.1.8 统计分析 | 第22页 |
1.2 结果 | 第22-27页 |
1.2.1 大鼠体质量、饮水饮食变化及一般状态观察 | 第22-23页 |
1.2.2 造模前后大鼠血糖水平变化 | 第23-24页 |
1.2.3 大鼠超声心动图检查 | 第24-25页 |
1.2.4 大鼠心肌组织不同切面病理改变 | 第25-27页 |
1.3 讨论 | 第27-31页 |
1.3.1 小切口腹主动脉缩窄构建心功能不全模型 | 第27-28页 |
1.3.2 糖尿病大鼠造模机制分析 | 第28-29页 |
1.3.3 链脲佐菌素用药剂量探索 | 第29-30页 |
1.3.4 模型成功率及稳定性观察与分析 | 第30-31页 |
1.4 小结 | 第31-32页 |
二、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大鼠代谢组学研究 | 第32-60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2-36页 |
2.1.1 动物及分组 | 第32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2.1.3 仪器和设备 | 第33页 |
2.1.4 样本收集及预处理 | 第33-35页 |
2.1.5 仪器参数设定 | 第35页 |
2.1.6 样本分析及质控 | 第35页 |
2.1.7 数据前处理 | 第35-36页 |
2.1.8 统计分析 | 第36页 |
2.1.9 物质鉴定 | 第36页 |
2.2 结果 | 第36-49页 |
2.2.1 血清及组织样本总离子流图 | 第36-38页 |
2.2.2 代谢轮廓对不同疾病的区分能力 | 第38-42页 |
2.2.3 潜在标志物的筛选与鉴定 | 第42-43页 |
2.2.4 代谢序列路径富集分析 | 第43-45页 |
2.2.5 差异性代谢物组间含量比较 | 第45-46页 |
2.2.6 代谢路径影响权重分析 | 第46-48页 |
2.2.7 代谢物来源富集分析 | 第48-49页 |
2.3 讨论 | 第49-57页 |
2.3.1 代谢组学概念及标本选择 | 第49-50页 |
2.3.2 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大鼠血清及组织代谢 | 第50页 |
2.3.3 物质相关代谢通路及机制分析 | 第50-57页 |
2.4 小结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9-71页 |
综述 代谢组学在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 第71-84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个人简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