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编写词及英汉对照 | 第7-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7页 |
1.1.1 分子标记的发展 | 第11-12页 |
1.1.2 水稻基因(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3 单片段代换系构建 | 第16页 |
1.1.4 基于单片段代换系的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8-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8页 |
2.2.1 试验材料田间种植 | 第23页 |
2.2.2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 | 第23页 |
2.2.3 新品系相关表型基因片段长度的验证方法 | 第23-24页 |
2.2.4 碾米品质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2.2.5 外观品质测定方法 | 第25页 |
2.2.6 蒸煮品质测定方法 | 第25-27页 |
2.2.7 水稻性状及品质比较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3 结果 | 第28-73页 |
3.1 2015年新品系基因片段长度验证 | 第28-33页 |
3.2 2015年早季新品系农艺性状及产量相关性状比较 | 第33-38页 |
3.2.1 2015年早季新品系农艺性状比较 | 第33页 |
3.2.2 2015年早季新品系产量性状比较 | 第33-38页 |
3.3 2015年早季新品系品质性状比较 | 第38-47页 |
3.3.1 2015年早季新品系碾米品质比较 | 第38页 |
3.3.2 2015年早季新品系外观品质比较 | 第38-41页 |
3.3.3 2015年早季新品系蒸煮食味品质比较 | 第41-46页 |
3.3.4 2015年早季新品系品质综合评价 | 第46-47页 |
3.4 2015年晚季新品系农艺性状及产量相关性状比较 | 第47-52页 |
3.4.1 2015年晚季新品系农艺性状比较 | 第47页 |
3.4.2 2015年晚季新品系产量性状比较 | 第47-52页 |
3.5 2015年晚季新品系品质性状比较 | 第52-61页 |
3.5.1 2015年晚季新品系碾米品质比较 | 第52页 |
3.5.2 2015年晚季新品系外观品质比较 | 第52-55页 |
3.5.3 2015年晚季新品系蒸煮食味品质比较 | 第55-60页 |
3.5.4 2015年晚季新品系品质综合评价 | 第60-61页 |
3.6 两季重复参与新品系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比较 | 第61页 |
3.6.1 两季重复参与品比新品系农艺性状比较 | 第61页 |
3.6.2 两季重复参与品比新品系产量性状比较 | 第61页 |
3.7 2015 重复参与两季品比试验的新品系品质比较 | 第61-67页 |
3.7.1 两季重复参与品比新品系碾米品质比较 | 第61-67页 |
3.7.2 两季重复参与品比新品系外观品质比较 | 第67页 |
3.7.3 两季重复参与品比新品系蒸煮品质比较 | 第67页 |
3.8 两季重复参与品比新品系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综合评价 | 第67-69页 |
3.9 参与早晚两季携带粒长基因GS3的表型分析 | 第69页 |
3.10 参与早晚两季携带ALK基因的表型分析 | 第69页 |
3.11 参与早晚两季携带Wx基因的表型分析 | 第69-73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73-77页 |
4.1 讨论 | 第73-75页 |
4.2 结论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附表 参与2015年新品系基因片段长度验证结果 | 第83-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