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民族器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中国民族器乐论文--吹奏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笛子论文

新型民族乐器丁笛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3页
第一章 丁笛的由来第13-24页
    第一节 中国笛类发展概况第13-16页
        一、远古、新石器时期的笛类乐器第14-15页
        二、夏商周至先秦时代的笛类乐器第15页
        三、秦汉到隋唐时期的笛类乐器第15页
        四、明清时期的笛类乐器第15-16页
        五、近现代发明的笛类乐器第16页
    第二节 丁笛的发明缘由第16-17页
    第三节 丁笛的构造第17-19页
        一、丁笛的结构第17-18页
        二、丁笛的音区第18-19页
    第四节 丁笛的发展脉络第19-24页
        一、萌芽阶段(1997年—2000年)第19-20页
        二、发展阶段(2000年—2010年)第20-21页
        三、成熟阶段(2011年—2013年)第21-24页
第二章 丁笛演奏法第24-33页
    第一节 丁笛的演奏技法第24-26页
        一、丁笛的演奏方式第24页
        二、丁笛手持乐器姿势第24页
        三、丁笛的吹奏口型第24-25页
        四、丁笛的呼吸方法第25-26页
        五、丁笛的独特发音体系第26页
    第二节 丁笛演奏中的几大特色第26-27页
    第三节 丁笛改编作品(以作品为例)第27-30页
        一、中国作品第27-29页
        二、外国作品第29-30页
    第四节 丁笛原创作品第30-33页
        一、《罕拜—我美丽的达乡》(F高音丁笛)路文汗、路文明曲第30页
        二、嫩江欢歌(D中音丁笛)路文汗、路文明曲第30-31页
        三、《美丽的鹤乡扎龙》(F调丁笛)路文汗、路文明曲第31-33页
第三章 丁笛的教学形式与传承概况第33-42页
    第一节 丁笛的教学形式第33-34页
        一、幼儿园、小、初、高、大学基础教学第33页
        二、社区教学第33页
        三、一对一专业教学第33-34页
    第二节 丁笛教学新探索----民族性与地域性结合的新尝试第34-36页
    第三节 丁笛传播人和传承人的培养(采访实录)第36-39页
        一、笛类演奏家第36-37页
        二、音乐专业毕业生第37-38页
        三、非音乐类专业的业余人群第38-39页
    第四节 丁笛普及概况一览表第39-42页
        一、丁笛传播概况表第39-41页
        二、齐齐哈尔大学丁笛乐团概况表第41-42页
第四章 丁笛取得的丰硕成果第42-46页
    第一节 丁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创新结晶第42-43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第42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创新结晶第42-43页
    第二节 丁笛的成果展示第43-46页
        一、获奖成果第43-44页
        二、学生获奖第44页
        三、重大演出活动第44页
        四、重大展示活动第44-45页
        五、媒体报道第45页
        六、交流第45页
        七、讲学第45-46页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第49-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神经前体细胞结合胶原材料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的研究
下一篇:论邓小平的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