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氯衰减一级模型参数确定方法试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供水管网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余氯衰减模型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3 节点混合模型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4 水龄计算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0-22页 |
第2章 余氯衰减一级模型参数确定研究方法 | 第22-30页 |
2.1 管道余氯衰减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2-26页 |
2.1.1 余氯衰减一级模型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1.2 实验装置与仪器 | 第24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1.4 氯的测量方法 | 第25-26页 |
2.2 节点混合数值模拟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2.2.1 配水管网节点混合模型 | 第26-27页 |
2.2.2 评判指标定义 | 第27-28页 |
2.2.3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一级模型管段余氯衰减系数研究 | 第30-49页 |
3.1 主体水余氯衰减系数研究 | 第30-42页 |
3.1.1 不同温度下余氯衰减系数研究 | 第30-34页 |
3.1.2 不同初始氯浓度下余氯衰减系数研究 | 第34-36页 |
3.1.3 不同PH值条件下余氯衰减系数研究 | 第36-39页 |
3.1.4 二次加氯后余氯衰减系数研究 | 第39-42页 |
3.2 管网余氯衰减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6页 |
3.2.1 初始氯浓度对管网余氯衰减系数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2 PH对管网余氯衰减系数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3 管道属性对余氯衰减系数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 余氯衰减过程中细菌、BDOC等指标变化 | 第46-48页 |
3.3.1 余氯与细菌总数之间的关系 | 第46-47页 |
3.3.2 余氯与BDOC之间的关系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一级模型节点混和余氯浓度研究 | 第49-69页 |
4.1 十字型节点混和数值模拟 | 第49-57页 |
4.1.1 正交试验工况设计 | 第49-50页 |
4.1.2 几何模型网格划分与模型参数设置 | 第50-53页 |
4.1.3 正交试验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4.1.4 单因素影响分析数值模拟试验 | 第55-57页 |
4.2 双T型节点混和数值模拟 | 第57-64页 |
4.2.1 双T型节点正交试验工况选择 | 第57-58页 |
4.2.2 几何模型网格划分与模型参数设置 | 第58-60页 |
4.2.3 正交试验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0-62页 |
4.2.4 单因素影响分析数值模拟试验 | 第62-64页 |
4.3 节点非完全混和水质模型建立 | 第64-67页 |
4.3.1 十字型节点非完全混和水质模型建立 | 第64-65页 |
4.3.2 双T型节点非完全混和水质模型建立 | 第65-67页 |
4.3.3 节点交叉处余氯出流浓度计算 | 第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工程模拟分析 | 第69-77页 |
5.1 改进EPANET水质模型 | 第69页 |
5.2 改进EPANET水质模型检验 | 第69-76页 |
5.2.1 管段水力模拟分析 | 第69-70页 |
5.2.2 管段水质模拟分析 | 第70-74页 |
5.2.3 监测点水质模拟分析 | 第74-7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