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冻结粉土中不同成桩方式下基桩长期承载力试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冻土中桩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2 成桩工艺对基桩承载力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水化热对桩基工程热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第17页
        1.3.1 桩—冰膜—粉土共同作用机理研究第17页
        1.3.2 数值计算模拟桩土界面的参数及方法第17页
    1.4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第17-18页
        1.4.1 温度场对承载特性的影响第17页
        1.4.2 不同成桩方式对基桩承载特性的影响第17-18页
        1.4.3 数值分析第18页
    1.5 主要创新点第18-19页
    1.6 研究思路第19-20页
2 冻结粉土中不同成桩方式下基桩长期承载特性研究的模型试验第20-42页
    2.1 试验目的第20页
    2.2 相似理论介绍第20页
    2.3 试验方法第20-21页
    2.4 试验设备第21-25页
        2.4.1 低温环境箱第21-22页
        2.4.2 加载设备第22-24页
        2.4.3 试验模型箱第24页
        2.4.4 温度测试仪器第24-25页
        2.4.5 数据采集仪第25页
    2.5 仪器的标定第25-28页
        2.5.1 温度传感器的标定第25-27页
        2.5.2 千斤顶标定第27页
        2.5.3 机电百分表的标定第27-28页
    2.6 填土的基本参数第28-33页
        2.6.1 筛分试验第28-29页
        2.6.2 比重试验第29-30页
        2.6.3 液塑限试验第30-31页
        2.6.4 击实试验第31-32页
        2.6.5 含水率试验第32-33页
    2.7 模型桩的制作第33-36页
        2.7.1 应变片的布置与粘贴第33-35页
        2.7.2 混凝土桩的制作过程第35-36页
    2.8 试验过程第36-38页
        2.8.1 填土的配制第36-37页
        2.8.2 灌注桩的制备第37-38页
        2.8.3 打入桩的制备第38页
        2.8.4 插入桩的制备第38页
    2.9 加载方法第38-40页
        2.9.1 慢速加载法第38-39页
        2.9.2 极限承载力的估算第39-40页
    2.10试验数据采集第40-41页
        2.10.1 沉降测试第40页
        2.10.2 地温测试第40-41页
    2.11根据P-S曲线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第41-42页
3 试验结果分析第42-61页
    3.1 温度的测试与分析第42-47页
        3.1.1 桩侧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第42-45页
        3.1.2 基桩不同横截面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第45-47页
    3.2 荷载—沉降曲线分析第47-50页
    3.3 轴力测试分析第50-54页
        3.3.1 轴力的计算第50-51页
        3.3.2 不同荷载下的轴力分布规律第51-54页
    3.4 桩侧冻结力对比分析第54-58页
        3.4.1 桩侧冻结力的计算第54页
        3.4.2 桩侧冻结力的分布第54-58页
    3.5 桩端阻力分析第58-59页
    3.6 长期承载力的确定第59-61页
        3.6.1 基桩长期承载力的估算方法第59页
        3.6.2 不同桩长期承载力的对比分析第59-61页
4 数值模拟第61-72页
    4.1 FLAC3D概述第61页
    4.2 计算原理与本构模型第61-62页
        4.2.1 本构模型第61页
        4.2.2 FLAC3D计算原理第61-62页
    4.3 建模过程第62-64页
    4.4 FLAC3D温度场分析第64-72页
        4.4.1 FLAC3D温度场分析基本原理第64-65页
        4.4.2 FLAC3D温度场的研究第65-72页
5 结论与展望第72-75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72-74页
    5.2 展望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施工期竖向变形分析与监测
下一篇:含水量对不同加载条件下砂岩声发射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