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论文

生产率增长、资源节约与污染减排--2001-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1 绪论第18-34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8-2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8-20页
        1.1.2 问题提出第20-21页
    1.2 研究假说第21-23页
        1.2.1 假说一第21页
        1.2.2 假说二第21-22页
        1.2.3 假说三第22-23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3-25页
        1.3.1 研究目的第23-25页
        1.3.2 研究意义第25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5-32页
        1.4.1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4.2 研究方法第26-31页
        1.4.3 技术路线图第31-32页
    1.5 研究创新之处第32-34页
2 文献综述第34-54页
    2.1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第34-38页
        2.1.1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形成第34-36页
        2.1.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观点第36-38页
        2.1.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评价第38页
    2.2 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研究第38-47页
        2.2.1 资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第38-41页
        2.2.2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第41-45页
        2.2.3 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第45-47页
    2.3 生产率测度研究第47-52页
        2.3.1 传统生产率研究第47-50页
        2.3.2 绿色生产率研究第50-52页
    2.4 简要文献述评及未来研究趋向第52-54页
3 中国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析:基于SSBM-GM生产率指数第54-76页
    3.1 问题提出第54-56页
    3.2 研究方法第56-59页
        3.2.1 SSBM-GM生产率指数第56-57页
        3.2.2 基于SSBM-GM生产率指数的劳均产出增长分解第57-59页
    3.3 数据选取及处理第59-61页
        3.3.1 数据选取及处理第59-60页
        3.3.2 描述性分析第60-61页
    3.4 实证结果及讨论第61-67页
        3.4.1 技术前沿面追赶分析第61-64页
        3.4.2 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析第64-67页
    3.5 劳均产出增长驱动力变化分析第67-74页
    3.6 本章小结第74-76页
4 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析:基于SSBM-GL生产率指标第76-102页
    4.1 问题提出第76-78页
    4.2 研究方法第78-81页
        4.2.1 环境生产技术集第78页
        4.2.2 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第78-80页
        4.2.3 SSBM-GL生产率指标第80-81页
    4.3 数据选取及处理第81-85页
        4.3.1 数据选取及处理第81-82页
        4.3.2 描述性分析第82-85页
    4.4 实证结果及讨论第85-100页
        4.4.1 前沿面追赶分析第85-88页
        4.4.2 生产无效率来源分析第88-96页
        4.4.3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析第96-100页
    4.5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5 要素禀赋、投入结构与资源利用效率:以水资源为例第102-117页
    5.1 问题提出第102-103页
    5.2 实证技术和方法第103-108页
        5.2.1 工业用水效率的内涵第103-104页
        5.2.2 成本效率DEA模型第104-106页
        5.2.3 基于要素禀赋的投入价格体系第106-108页
    5.3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第108-109页
        5.3.1 变量选取第108-109页
        5.3.2 数据来源第109页
    5.4 测算结果及分析第109-113页
    5.5 收敛性检验第113-115页
    5.6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6 生产率增长、要素替代与污染减排:以水污染为例第117-135页
    6.1 问题提出第117-118页
    6.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第118-126页
        6.2.1 工业水污染排放强度指数及其分解第120-123页
        6.2.2 数据处理第123-126页
    6.3 实证结果及分析第126-130页
    6.4 地区收敛性分析第130-132页
    6.5 本章小结第132-135页
7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第135-141页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35-137页
    7.2 政策启示第137-139页
    7.3 研究局限及展望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图形理解的建筑工程量信息获取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最大熵的结构两相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