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其他论文

不同种植模式对胡麻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摘要第3-5页
Summary第5-7页
前言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同影响第12-16页
        1.1 在连作的种植模式下耕层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第12-13页
        1.2 在轮作的种植模式下耕层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第13-14页
        1.3 在间作的种植模式下耕层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第14-15页
        1.4 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15页
        1.5 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15-16页
        1.6 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6页
    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6-20页
        2.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意义第16-17页
        2.2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的进展第17-20页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0页
    4 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试验设计和材料第22-28页
    1 技术路线第22-23页
    2 试验地概况第23页
    3 试验设计第23-24页
    4 试验材料及来源第24页
    5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第24页
    6 试验方法第24-27页
        6.1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第24-25页
        6.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第25页
        6.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测定第25-27页
            6.3.1 实验设置第25-26页
            6.3.2 土壤总DNA的提取第26-27页
            6.3.3 定量PCR第27页
            6.3.4 PCR扩增及MiSeq测序第27页
    7 数据分析第27-28页
第三章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以及养分的影响第28-33页
    1 结果与分析第28-32页
        1.1 不同种植模式下根层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第28-30页
            1.1.1 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生育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第29页
            1.1.2 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生育期土壤脲酶活性变化第29-30页
            1.1.3 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生育期土壤蔗糖酶活性变化第30页
            1.1.4 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生育期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第30页
        1.2 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生育期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变化第30-31页
        1.3 土壤养分对土壤酶活性的响应第31-32页
    2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多样性的影响第33-41页
    1 结果与分析第33-39页
        1.1 细菌和真菌高通量数据特性第33-34页
        1.2 细菌群落组成第34-36页
        1.3 真菌群落组成第36-38页
        1.4 不同种植模式下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指数(Alpha-diversity)的变化第38-39页
    2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第41-45页
    1 讨论第41-43页
        1.1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41-42页
        1.2 土壤养分对土壤酶活性的响应第42页
        1.3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42页
        1.4 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第42-43页
    2 结论第43-45页
        2.1 胡麻连作对不同生育期四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有显著差异第43页
        2.2 四种土壤酶活性随土层加深均呈下降趋势第43页
        2.3 不同的土壤酶活性与不同土壤理化性状关联性差异较大第43-44页
        2.4 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各不相同第44页
        2.5 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第44-45页
第六章 问题与展望第45-46页
    1 存在的问题第45页
    2 研究展望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4页
致谢第54-55页
导师简介第55-56页
作者简介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90后员工的有效激励
下一篇:黄土高原西部土壤有机碳组分对苜蓿种植年限和轮作模式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