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前言 | 第10-21页 |
1.1 甲基化 | 第10-13页 |
1.1.1 甲基化概述 | 第10页 |
1.1.2 精氨酸甲基化酶家族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 Prmt5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3 酵母双杂交技术 | 第17-19页 |
1.3.1 酵母双杂交技术概述 | 第17页 |
1.3.2 MATCHMAKER GAL4 Two-Hybrid System 3的作用机制 | 第17-19页 |
1.4 青鳉——鱼类模式生物 | 第1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1-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2.1.2 菌株及质粒 | 第21页 |
2.1.3 引物序列 | 第21-23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24-25页 |
2.3.1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24页 |
2.3.2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4-25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5-39页 |
2.4.1 实验材料的获取 | 第25-26页 |
2.4.2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26-27页 |
2.4.3 重组质粒的制备 | 第27-31页 |
2.4.4 诱饵载体的自激活及毒性检测 | 第31-33页 |
2.4.5 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建立 | 第33-35页 |
2.4.6 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扩增及质量鉴定 | 第35-36页 |
2.4.7 cDNA文库质粒大规模转化AH109酵母菌株 | 第36-37页 |
2.4.8 文库宿主菌和诱饵菌株杂交 | 第37-38页 |
2.4.9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鉴定 | 第38页 |
2.4.10 回交实验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65页 |
3.1 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prmt5的自激活及毒性检测 | 第39-42页 |
3.1.1 目的基因prmt5的克隆及诱饵载体的构建 | 第39页 |
3.1.2 确认酵母菌株Y187和AH109的表型 | 第39-40页 |
3.1.3 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prmt5的自激活检测 | 第40-42页 |
3.1.4 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prmt5的毒性检测 | 第42页 |
3.2 青鳉鱼苗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扩增及质量鉴定 | 第42-44页 |
3.2.1 青鳉鱼苗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 | 第42-43页 |
3.2.2 cDNA文库的质量鉴定 | 第43-44页 |
3.3 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结果 | 第44-59页 |
3.3.1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鉴定 | 第44-45页 |
3.3.2 同源比对结果 | 第45-59页 |
3.4 青鳉Prmt5、Mep50及Prdm1a/Prdm1b的互作 | 第59-65页 |
3.4.1 青鳉Prmt5、Prdm1a/Prdm1b及Mep50互作关系的验证 | 第59-62页 |
3.4.2 青鳉Prdm1a-Mep50和Prdm1b-Mep50相互作用位点探究 | 第62-65页 |
4. 讨论 | 第65-68页 |
4.1 青鳉鱼苗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及筛库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4.2 青鳉Prmt5、Mep50及Prdm1a/Prdm1b互作关系分析 | 第66-67页 |
4.3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