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1-16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第一章 吕陶其人及《净德集》 | 第16-27页 |
第一节 吕陶的生平 | 第16-25页 |
一、少年家贫,强学笃志 | 第16-17页 |
二、力陈时弊,反对榷茶 | 第17-21页 |
三、仕途偃蹇,两起两落 | 第21-24页 |
四、晚年不幸,悲中谢世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净德集》成书、亡佚和版本源流概述 | 第25-27页 |
一、四库全书本 | 第25-26页 |
二、武英殿聚珍本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吕陶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思想 | 第27-53页 |
第一节 吕陶的学术渊源与交往 | 第27-34页 |
一、蒋堂 | 第27-29页 |
二、唐介 | 第29-31页 |
三、周敦颐 | 第31-32页 |
四、黎希声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吕陶的学术思想 | 第34-49页 |
一、“经世致用”的经学总旨 | 第34-38页 |
二、“简易为宗”的思想特点 | 第38-41页 |
三、“静出于动”的动静关系 | 第41-44页 |
四、“实先名后”的名实关系 | 第44-46页 |
五、“有性可以为德”的心性思想 | 第46-49页 |
第三节 吕陶的文学思想 | 第49-53页 |
一、重道轻文 | 第49-51页 |
二、追求“适用”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净德集》诗歌研究 | 第53-100页 |
第一节 诗歌题材内容分析 | 第53-81页 |
一、“前村况亦称南浦,惜别情惊几倍深”—诚恳真挚的赠答唱和 | 第53-61页 |
二、“野性每自适,倦心何所求”—怡情悦性的山水咏物 | 第61-69页 |
三、“无计可能逃世网,有心刚欲慕诗家”—有感而发的抒情咏怀 | 第69-75页 |
四、“圣心欲以古为鉴,史法有如玉次春”—有的放矢的怀古咏史 | 第75-81页 |
第二节 艺术特色 | 第81-100页 |
一、重视抒情性,以情统摄诗歌 | 第81-85页 |
二、以思力见长,重在哲思,旨在说理 | 第85-90页 |
三、诗风以古雅朴素为主,遣词造句自然平和 | 第90-96页 |
四、诗风以风流灵动为辅,修辞设色别有风味 | 第96-100页 |
第四章 《净德集》散文研究 | 第100-155页 |
第一节 吕陶散文的题材和主要内容 | 第100-136页 |
一、议论散文 | 第101-123页 |
二、记叙散文 | 第123-133页 |
三、抒情散文 | 第133-136页 |
第二节 吕陶散文的特色 | 第136-150页 |
一、相对广阔的视野 | 第136-141页 |
二、真挚浓烈的情感 | 第141-144页 |
三、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语言 | 第144-150页 |
第三节 吕陶诗文风格比较 | 第150-155页 |
一、相同点:重实用,抒真情 | 第150-153页 |
二、不同点:以个人身份写诗,以儒者身份写文 | 第153-155页 |
结语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