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源起 | 第9-10页 |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三、民族冲突与苏联解体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四、研究方法、论文创新以及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二)本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1章 民族问题的相关理论及相关历史叙事 | 第18-29页 |
1.1 列宁的民族理论介绍 | 第18-21页 |
1.1.1 民族平等理论 | 第18-21页 |
1.1.2 平等理论的实践——《和平法令》的颁布 | 第21页 |
1.2 安德森的民族主义 | 第21-23页 |
1.2.1 民族主义的起源 | 第21-22页 |
1.2.2 民族主义的实质 | 第22-23页 |
1.3 波罗的海地区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第23-29页 |
1.3.1 沙俄统治成为波罗的海地区民族主义产生的土壤 | 第23-25页 |
1.3.2 二战前波罗的海地区民族主义的曲折发展 | 第25-26页 |
1.3.3 二战后波罗的海地区民族主义的艰难发展 | 第26-29页 |
第2章 危险的1991——民族主义冲突频繁 | 第29-36页 |
2.1 1991年的立陶宛事件 | 第29-31页 |
2.1.1 导火索——立陶宛为首的三国宣布独立 | 第29-30页 |
2.1.2 苏联的反应——立陶宛事件的发生 | 第30-31页 |
2.2 “8·19”事件中的波罗的海地区 | 第31-33页 |
2.2.1 突如其来的政变导致戈尔巴乔夫失去对政权的掌控 | 第31-32页 |
2.2.2 政变中的波罗的海三国 | 第32-33页 |
2.3 政变带来的结果 | 第33-34页 |
2.3.1 严重动摇共产党的合法性地位 | 第33-34页 |
2.3.2 以波罗的海三国为首的加盟国纷纷独立 | 第34页 |
2.4 苏联解体已经不可挽回 | 第34-36页 |
2.4.1 苏联制定的新联盟条约不被各加盟国承认 | 第34-35页 |
2.4.2 苏共垮台与苏联解体 | 第35-36页 |
第3章 波罗的海地区民族主义催发苏联解体的原因 | 第36-46页 |
3.1 苏联长期忽视波罗的海地区的民族利益和民族感情 | 第36-40页 |
3.1.1《苏德互不侵犯合约》及秘密议定书对波罗的海地区影响深远 | 第36-37页 |
3.1.2 苏联对波罗的海地区的苏化统治引起民众强烈不满 | 第37-40页 |
3.2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催化作用 | 第40-43页 |
3.2.1 矛盾性的改革措施加剧双方民族矛盾 | 第40页 |
3.2.2 改革过程中波罗的海地区的共产党被边缘化 | 第40-41页 |
3.2.3 民族问题与苏共执政能力 | 第41-42页 |
3.2.4 苏联民族分离主义发展 | 第42-43页 |
3.3 外部因素对民族冲突的激化 | 第43-46页 |
3.3.1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波罗的海地区局势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2 东欧剧变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激励 | 第44-46页 |
第4章 从1991民族冲突事件反思苏联解体 | 第46-53页 |
4.1 正确看待和处理民族问题 | 第46-49页 |
4.1.1 理性看待民族问题,切忌盲目乐观 | 第46-47页 |
4.1.2 选择恰当的处理民族问题的方式 | 第47-48页 |
4.1.3 避免大俄罗斯主义倾向 | 第48-49页 |
4.2 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如何坚持民族平等、互助和共同发展问题 | 第49-51页 |
4.2.1 坚决贯彻民族平等理念 | 第49页 |
4.2.2 正确运用民族自决权 | 第49-50页 |
4.2.3 积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根本之道 | 第50-51页 |
4.3 解决民族冲突对政权合法性有积极作用 | 第51-53页 |
4.3.1 健康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合法性的基础 | 第51页 |
4.3.2 民族冲突的合理解决为维护政权合法性营造安定的氛围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