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仿生学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仿生非光滑表面减阻降噪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8页 |
1.3.1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汽车气动阻力与气动噪声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18-26页 |
2.1 汽车气动阻力与气动噪声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1 汽车气动阻力分类 | 第18-19页 |
2.1.2 汽车气动噪声的分类 | 第19-21页 |
2.1.3 流体运动基本方程 | 第21-22页 |
2.1.4 声学方程 | 第22-23页 |
2.2 汽车气动阻力与气动噪声的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2.2.1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2.2 数值仿真方法 | 第24-25页 |
2.3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仿生非光滑结构设计及DrivAer模型仿真方法验证 | 第26-42页 |
3.1 仿生非光滑结构设计原则 | 第26-28页 |
3.1.1 空气动力学边界层 | 第26-27页 |
3.1.2 仿生非光滑结构的布置位置及尺寸范围估算 | 第27-28页 |
3.2 DrivAer实车模型仿真方法验证 | 第28-41页 |
3.2.1 DrivAer模型 | 第28-29页 |
3.2.2 计算域的建立与模型网格划分 | 第29-30页 |
3.2.3 边界条件设置 | 第30-31页 |
3.2.4 稳态计算模型及其仿真方法验证 | 第31-38页 |
3.2.5 瞬态计算模型及其仿真方法验证 | 第38-41页 |
3.3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仿生非光滑后视镜协同气动减阻降噪机理研究 | 第42-60页 |
4.1 仿生非光滑后视镜对整车气动减阻降噪效果 | 第42-43页 |
4.2 外流场气动减阻降噪机理分析 | 第43-53页 |
4.2.1 整车压力对比 | 第43-44页 |
4.2.2 后视镜非光滑结构内涡流结构 | 第44页 |
4.2.3 后视镜瞬态尾流结构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4.2.4 后视镜稳态尾流结构对比分析 | 第45-48页 |
4.2.5 DrivAer模型侧窗监测点声压级频谱分析 | 第48-51页 |
4.2.6 监测点处斯特劳哈尔数 | 第51-53页 |
4.3 后视镜边界层流场特性研究 | 第53-58页 |
4.3.1 后视镜边界层内气流速度 | 第53-55页 |
4.3.2 后视镜边界层内涡量 | 第55-56页 |
4.3.3 后视镜边界层内湍流强度与湍流耗散率 | 第56-58页 |
4.4 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仿生非光滑车身上表面协同气动减阻降噪机理研究 | 第60-74页 |
5.1 仿生非光滑车身上表面对整车气动减阻降噪效果 | 第60-61页 |
5.2 外流场气动减阻降噪机理分析 | 第61-69页 |
5.2.1 整车压力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5.2.2 车身顶部壁面剪切力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5.2.3 车身顶部表面摩擦阻力系数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5.2.4 车身上表面边界层厚度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5.2.5 尾部流场湍动能与湍流耗散率 | 第65-69页 |
5.3 车身上表面边界层流场特性研究 | 第69-72页 |
5.4 小结 | 第72-74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74-76页 |
6.1 总结 | 第74-75页 |
6.2 展望及不足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