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西部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研究
第一章 生态安全研究概述 | 第10-25页 |
第一节 生态安全简介 | 第10-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 第13-24页 |
一、国外研究工作进展 | 第13-14页 |
二、国内研究工作进展 | 第14-16页 |
三、生态安全研究方法 | 第16-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研究方法 | 第25-39页 |
一、土地生态系统 | 第25-27页 |
二、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的定义 | 第27页 |
第一节 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27-33页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二、土地生态学理论 | 第29-30页 |
三、系统论 | 第30-33页 |
第二节 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研究的技术支持 | 第33-38页 |
一、相关技术 | 第33-36页 |
二、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吉林西部土地生态环境现状 | 第39-53页 |
第一节 区域土地生态环境概况 | 第39-46页 |
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历史 | 第40页 |
二、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 | 第40-45页 |
三、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土地生态环境现状与成因 | 第46-52页 |
一、土地生态环境现状 | 第46-49页 |
二、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49-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吉林西部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分析 | 第53-71页 |
第一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提取 | 第53-60页 |
一、分析方法与技术平台 | 第53-55页 |
二、遥感信息提取 | 第55-60页 |
第二节 吉林西部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分析 | 第60-70页 |
一、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 第60-65页 |
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 | 第65-67页 |
三、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 第67-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吉林西部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 第71-86页 |
第一节 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方法 | 第71-79页 |
一、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72页 |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2-75页 |
三、评价模型 | 第75-79页 |
四、评价结果分区与可视化 | 第79页 |
第二节 吉林西部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分析 | 第79-85页 |
一、土壤退化敏感性评价 | 第79-82页 |
二、土地盐碱化敏感性评价 | 第82-84页 |
三、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吉林西部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 | 第86-107页 |
第一节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86-90页 |
一、评价单元概述 | 第86-87页 |
二、本文采用的评价单元 | 第87-90页 |
第二节 指标与标准体系的建立 | 第90-98页 |
一、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 | 第90-93页 |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93-97页 |
三、评价基准体系 | 第97-98页 |
第三节 吉林西部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模型 | 第98-102页 |
一、灰色系统理论简介 | 第98-100页 |
二、用灰色关联分级评价模型评价土地生态环境安全 | 第100-102页 |
第四节 计算结果及可视化 | 第102-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七章吉林西部土地生态环境安全预警 | 第107-128页 |
第一节 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预警的原理 | 第107-109页 |
一、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预警的概念 | 第107-108页 |
二、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预警的原理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吉林西部土地生态环境安全预警 | 第109-127页 |
一、大安市土地生态环境概况 | 第110-112页 |
二、明确警义 | 第112-115页 |
三、寻找警源 | 第115-118页 |
四、分析警兆 | 第118-121页 |
五、预报警度 | 第121-125页 |
六、警患排除 | 第125-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1页 |
一、结论 | 第128-130页 |
二、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作者简介、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40-141页 |
摘要 | 第141-144页 |
ABSTRACT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