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香草醛概述 | 第13-16页 |
1.1.1 香草醛简介 | 第13-14页 |
1.1.2 香草醛的应用 | 第14-15页 |
1.1.3 香草醛的市场概况 | 第15-16页 |
1.2 香草醛的生产概况 | 第16-26页 |
1.2.2 植物提取法及植物细胞培养法 | 第19-21页 |
1.2.3 微生物转化法 | 第21-25页 |
1.2.4 微生物法转化丁香酚/异丁香酚生成香草醛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3 微生物法转化丁香酚/异丁香酚的技术难题 | 第26页 |
1.4 活性聚集体 | 第26-28页 |
1.5 酶的固定化 | 第28-29页 |
1.6 MBP标签融合蛋白 | 第29-30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1.7.1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第2章 异丁香酚单加氧酶活性聚集体的构建 | 第32-47页 |
2.1 前言 | 第32-33页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3-35页 |
2.2.1 实验菌株 | 第33页 |
2.2.2 引物合成 | 第33页 |
2.2.3 试剂盒与工具酶 | 第33页 |
2.2.4 生化试剂 | 第33-34页 |
2.2.5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4页 |
2.2.6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 第34-35页 |
2.2.7 常用溶液的配方 | 第3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5-42页 |
2.3.1 细胞E.coli BL21(DE3)IEM和E.coli BL21(DE3)p ET30a-Lip A-18A培养 | 第35-36页 |
2.3.2 PCR引物设计 | 第36-37页 |
2.3.3 目的基因DNA片段纯化 | 第37页 |
2.3.4 质粒提取方法 | 第37-38页 |
2.3.5 目的片段与质粒的双酶切 | 第38页 |
2.3.6 回收双酶切产物 | 第38页 |
2.3.7 目的基因和质粒p ET30a-Lip A-18A的连接 | 第38-39页 |
2.3.8 E.coli BL21(DE3)感受态制备 | 第39页 |
2.3.9 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 | 第39-40页 |
2.3.10 重组克隆的验证 | 第40-41页 |
2.3.11 阳性克隆的诱导和蛋白的表达检验 | 第41-42页 |
2.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2.4.1 IEM基因的扩增与p ET30a-IEM-18A重组质粒构建 | 第42-43页 |
2.4.2 重组子的验证 | 第43-44页 |
2.4.3 E.coli BL21(DE3)p ET30a-IEM-18A测序结果 | 第44-45页 |
2.4.4 重组菌E.coli BL21(DE3)p ET30a-IEM-18A诱导表达及蛋白质电泳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重组E.coli BL21(DE3) p ET30a-IEM-18A培养条件优化 | 第47-59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7-48页 |
3.2.1 菌株 | 第47页 |
3.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7-4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8-52页 |
3.3.1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48-49页 |
3.3.2 标准曲线测定 | 第49页 |
3.3.3 香草醛和异丁香酚混合标准样品测定 | 第49页 |
3.3.4 细胞培养 | 第49页 |
3.3.5 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49-50页 |
3.3.6 酶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0-51页 |
3.3.7 样品后处理 | 第51页 |
3.3.8 检测方法 | 第51-5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2-58页 |
3.4.1 标准曲线测定 | 第52页 |
3.4.2 香草醛和异丁香酚混合标准样品测定 | 第52-53页 |
3.4.3 诱导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53-54页 |
3.4.4 酶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4-58页 |
3.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异丁香酚单加氧酶活性聚集体的初步固定化研究 | 第59-67页 |
4.1 前言 | 第5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4.2.1 菌种 | 第59页 |
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9-60页 |
4.2.3 培养基 | 第60-61页 |
4.2.4 培养方法 | 第61页 |
4.2.5 固定化方法 | 第61页 |
4.2.6 转化方法 | 第61页 |
4.2.7 样品后处理 | 第61页 |
4.2.8 固定化酶的制备影响因素 | 第61-62页 |
4.2.9 固定化酶的稳定性 | 第6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6页 |
4.3.1 固定化酶的制备影响因素 | 第62-64页 |
4.3.2 固定化酶的稳定性 | 第64-65页 |
4.3.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65-66页 |
4.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IEM-MBP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培养条件优化 | 第67-84页 |
5.1 前言 | 第67页 |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67-70页 |
5.2.1 实验菌株 | 第67页 |
5.2.2 引物合成 | 第67页 |
5.2.3 试剂盒与工具酶 | 第67-68页 |
5.2.4 实验试剂 | 第68页 |
5.2.5 主要实验仪器 | 第68-69页 |
5.2.6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 第69页 |
5.2.7 常用溶液的配方 | 第69-70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0-75页 |
5.3.1 细胞E.coli BL21(DE3)IEM和E.coli BL21(DE3)p RSET-MBP培养 | 第70页 |
5.3.2 PCR引物设计 | 第70-71页 |
5.3.3 目的基因DNA片段纯化 | 第71页 |
5.3.4 质粒提取方法 | 第71页 |
5.3.5 目的片段与质粒的双酶切 | 第71-72页 |
5.3.6 回收双酶切产物 | 第72页 |
5.3.7 目的片段和质粒p RSET-MBP的连接 | 第72页 |
5.3.8 E.coli BL21(DE3)感受态制备 | 第72页 |
5.3.9 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 | 第72页 |
5.3.10 重组克隆的验证 | 第72-74页 |
5.3.11 阳性克隆的诱导和蛋白的表达检验 | 第74页 |
5.3.12 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74页 |
5.3.13 酶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74-75页 |
5.4 样品后处理 | 第75-76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76-83页 |
5.5.1 IEM基因的扩增与p RSET-IEM-MBP重组质粒构建 | 第76页 |
5.5.2 重组子的验证 | 第76-78页 |
5.5.3 E.coli BL21(DE3) p RSET- IEM- MBP测序结果 | 第78页 |
5.5.4 重组菌E.coli BL21(DE3) p RSET-IEM-MBP诱导表达及蛋白质电泳结果分析 | 第78-79页 |
5.5.5 诱导条件优化 | 第79-80页 |
5.5.6 酶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80-83页 |
5.6 小结 | 第83-8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4页 |
6.2 课题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