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3-29页 |
1.1 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 | 第13-20页 |
1.1.1 DMBA的定义 | 第13页 |
1.1.2 DMBA的来源和分布 | 第13-14页 |
1.1.3 DMBA代谢 | 第14-15页 |
1.1.4 DMBA的致癌作用 | 第15-16页 |
1.1.5 DMBA的致凋亡作用 | 第16-17页 |
1.1.6 DMBA在哺乳动物生殖发育中的作用 | 第17-20页 |
1.2 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 | 第20-27页 |
1.2.1 卵子发生 | 第20-21页 |
1.2.2 卵丘细胞在减数分裂成熟过程中的作用 | 第21-23页 |
1.2.3 卵母细胞核成熟 | 第23-26页 |
1.2.4 卵母细胞胞质成熟 | 第26-27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2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34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页 |
2.1.3 主要试剂及配置 | 第29-3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4-40页 |
2.2.1 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 | 第34-35页 |
2.2.2 胚胎孤雌激活 | 第35页 |
2.2.3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 第35-36页 |
2.2.4 RT-q PCR | 第36-37页 |
2.2.5 蛋白印迹杂交(Western blot) | 第37-38页 |
2.2.6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检测 | 第38页 |
2.2.7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第38页 |
2.2.8 凋亡Annexin V检测 | 第38-39页 |
2.2.9 凋亡Tunel检测 | 第39页 |
2.2.10 数据统计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8页 |
3.1 DMBA对卵母细胞核成熟的影响 | 第40-47页 |
3.1.1 DMBA影响COC来源的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 | 第40页 |
3.1.2 DMBA改变COC来源的卵母细胞GVBD率 | 第40-41页 |
3.1.3 DMBA提高COC卵母细胞的p ERK1/2 水平 | 第41-42页 |
3.1.4 DMBA作用于卵丘细胞继而通过缝隙连接促进COC来源的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 | 第42-43页 |
3.1.5 DMBA通过MAPK信号通路促进COC来源的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 | 第43-44页 |
3.1.6 DMBA通过PLC信号通路促进COC来源的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 | 第44-45页 |
3.1.7 抑制AHR信号通路不影响DMBA对COC来源的卵母细胞PB1率的效应 | 第45-46页 |
3.1.8 DMBA影响COC来源的MⅡ卵母细胞组蛋白甲基化水平 | 第46-47页 |
3.1.9 DMBA引起COC来源的MⅡ卵母细胞的DNA损伤 | 第47页 |
3.2 DMBA对卵母细胞胞质成熟的影响 | 第47-49页 |
3.2.1 DMBA提高MⅡ卵母细胞中活性氧水平,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水平 | 第47-48页 |
3.2.2 DMBA诱导COC来源的MⅡ卵母细胞发生早期凋亡 | 第48-49页 |
3.2.3 DMBA诱导卵母细胞胞质内荧光物质产生 | 第49页 |
3.3 DMBA对卵母细胞周围卵丘细胞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1 DMBA改变卵母细胞周围的卵丘细胞扩展程度 | 第49页 |
3.3.2 DMBA诱导卵母细胞周围的卵丘细胞产生DNA损伤 | 第49-51页 |
3.3.3 DMBA不影响卵母细胞周围的卵丘细胞凋亡 | 第51页 |
3.4 DMBA对成熟卵母细胞后续发育能力的影响 | 第51-58页 |
3.4.1 DMBA降低成熟卵母细胞后续发育能力 | 第51-52页 |
3.4.2 DMBA对孤雌胚胎原核形成的影响 | 第52-58页 |
4 讨论 | 第58-61页 |
4.1 DMBA与卵母细胞核成熟 | 第58-59页 |
4.2 DMBA与卵母细胞胞质成熟 | 第59-60页 |
4.3 DMBA与卵丘细胞的变化 | 第60页 |
4.4 DMBA与卵母细胞发育潜能 | 第60-61页 |
5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4页 |
附录 | 第74-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