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缩略词表 | 第8-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临床研究 | 第10-19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0-11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3 治疗方法 | 第12页 |
| 3.1 临床用药 | 第12页 |
| 3.2 患儿用药期间注意事项 | 第12页 |
| 4 观察方法 | 第12-13页 |
| 5 疗效评定 | 第13-14页 |
| 5.1 基于证候的症状及体征分级量化 | 第13页 |
| 5.2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第13-14页 |
| 5.3 统计学方法 | 第14页 |
| 6 质量控制 | 第14页 |
| 6.1 药物选择 | 第14页 |
| 6.2 对研究人员的培训 | 第14页 |
| 7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4-16页 |
| 7.1 两组患儿性别比较(见表 3) | 第14-15页 |
| 7.2 两组患儿年龄比较(见表 4) | 第15页 |
| 7.3 两组患儿病程比较(见表 5) | 第15页 |
| 7.4 两组患儿病情程度比较(见表 6) | 第15-16页 |
| 8 临床观察结果 | 第16-19页 |
| 8.1 治疗后总疗效比较(见表 7) | 第16页 |
| 8.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见表 8) | 第16页 |
| 8.3 两组治疗前后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 第16-18页 |
| 8.4 治疗前后外周血中EOS数目变化比较(见表 13) | 第18页 |
| 8.5 安全性观察 | 第18-19页 |
| 讨论 | 第19-27页 |
| 1 小儿平喘方的组方依据 | 第19-20页 |
| 2 小儿平喘方的方药分析 | 第20-22页 |
| 3 现代药理作用机制探讨 | 第22-25页 |
|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 4.1 综合疗效 | 第25页 |
| 4.2 中医证候总积分 | 第25-26页 |
| 4.3 各主要症状及体征积分 | 第26页 |
| 4.4 外周血中EOS数目 | 第26-27页 |
| 结语 | 第27-28页 |
| 1 结论 | 第27页 |
| 2 问题与展望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 附录 | 第30-34页 |
| 附录 1 | 第30-31页 |
| 附录 2 | 第31-32页 |
| 附录 3 | 第32-33页 |
| 附录 4 | 第33-34页 |
| 文献综述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34-43页 |
| 1 中医学对支气管哮喘所属中医疾病的认识 | 第34页 |
| 2 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研究 | 第34-35页 |
| 3 中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第35-38页 |
| 3.1 从五脏辨证治疗 | 第35-37页 |
| 3.2 专方治疗研究 | 第37页 |
| 3.3 序贯疗法 | 第37-38页 |
| 4 外治法研究 | 第38-39页 |
| 4.1 穴位贴敷 | 第38页 |
| 4.2 飞针疗法 | 第38-39页 |
| 4.3 小儿推拿疗法 | 第39页 |
| 4.4 穴位注射疗法 | 第39页 |
| 4.5 中医综合外治法 | 第39页 |
| 5 小结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科研成果 | 第44页 |